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生活语文”教学探索

2008-12-29李学珍

中国教师 2008年14期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其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版本的题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儿童化、生活化,即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构建认识语文。这就给使用这一版本教材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用语文的空间。
  如何利用好生活这个大课堂,更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呢?现就笔者的教学实践,来谈两点做法。
  
  一、让课堂内容回归学生生活
  
  刘国正先生曾说:“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在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天地”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未来的交通工具什么样?画出来向同学介绍。若学生对现在的交通工具都不了解,又怎么能去想象未来的?为此,教学中笔者这样布置:通过自己平时的观察、询问父母及查阅书籍等办法,了解当今世界上有哪些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你认为还有哪些不足,若你是设计师,会设计出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能把它画出来吗?此时,由于角色的转变,情境的不同,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空前高涨,思维异常活跃,一个个别出心裁的“作品”在他们的手下纷纷诞生。再加上那些活灵活现的解说,使同学们既知道了交通工具的现在,又畅想了交通工具发展的未来,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这些画在纸上的“作品”定会变成现实,真正载着我们去远行。
  再比如,在教学《妈妈的爱》一课后,发现了孩子们母爱的体会只会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描写上,还不够深刻,于是,笔者就布置了一个课后延伸:听妈妈讲你成长的故事,回忆妈妈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我为妈妈做一件事:做节日贺卡、给妈妈洗脚、妈妈唱一首歌、和妈妈说自己感恩的话等。
  孩子的心理需求满足了,生活内容丰富了,应有的“经历”也体验了,他们怎能不从内心感悟到母爱的伟大。因而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让课堂中所学用于学生生活
  
  课堂上学语文,是为了生活中用语文。我们要以教材为基础,不断开拓学生运用语文的空间。
  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是很丰富的,我们要指导小学生立足语文,用眼睛、耳朵去关注语言之外的事情,比如时事的、历史的、人情风俗的等等,有选择地、艺术地结合到语文教学中去。因此,要选用恰当的活动做“跳板”,让课中所学用于学生实际。
  在学习了第四册开放单元“体育世界”后,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分工合作,到生活中去搜集资料,自拟标题,做手抄小报。展评时,那一份份手抄报,内容齐全,书写工整,用色协调,设计巧妙,不得不让人惊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此外,如“说一说,我最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一个故事,一本书,一个人等)”“和大自然做朋友”等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小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这恰好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
  其次,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社区是学生重要的生活环境,是步入社会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小学生自发地运用课堂所学,去解决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从中让学生感受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如邻居阿姨的一件衣服忘了收,不知被风刮到哪儿去了,你会怎么帮助她?引导学生可以在社区的公告栏前写一则启示。既复习了写启示的知识,又使学生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多好!公园里绿绿的草坪被游人踩来踩去,你很心疼,你会怎样做?引导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标语牌,插在绿地旁,来呼吁人们爱护小草。
  “别踩我,我怕疼!”
  “我是你们的朋友,别伤害我!”
  “小草在笑,请别打扰!”
  看到这些稚嫩而满含企求的文字,谁忍心再践踏小草?问题解决了,这一方环境也得到了保护,孩子学用语文的信念也更强烈了。还有,引导学生走上街道,走进店铺,去纠正错别字,了解人们故意写别字的用意(如“衣衣不舍”),去感受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字,这又是学生在生活中学用语文的例子。
  陶行之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杜威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入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孩子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才能最终实现语文生活化这一本身的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