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校企合作道路培养高技能人才
2008-12-29柳燕妮沈斐敏
中国教师 2008年14期
校企合作教育是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合作形式,是一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适应企业一线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办学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3.5%以上,连续多年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的质量得到了社会肯定,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如航海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推荐就业时还向用人单位收取一定的培养费。现结合实际,谈一下本校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行顶岗实习制度
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关键平台,实训基地建设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学到实用的职业操作技能。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的良好平台,而且成为我校专业教师下厂实践锻炼的基地。校外实训主要通过签订协议、学校授牌、企业指派技术人员参与辅导或管理学生来实现。根据专业的不同,企业给学生每月300~500元的实习补贴,部分专业则由学校向企业交纳每月300元的实习教学与管理费。
为满足学生综合实习、毕业顶岗见习,以及就业的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充分依托专业、利用行业和社会资源,与众多企业签订了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协议。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不仅建设了福建省永安地质实习基地、福州高盖山公园测绘实训基地,而且还和省内交通企业如省第一公路工程公司、省第二公路工程公司、省路桥总公司等8家企业建成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的共建企业均是一级施工企业或甲级监理、试验检测企业,具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均衡的施工、监理生产任务。学生到这些实训基地顶岗见习,由学校制定实习内容和实习计划,企业安排实习指导教师,付给实习生生活补贴,并根据实习生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接收部分毕业生加盟企业工作,这种模式已成为道路桥梁专业毕业生综合实习及就业推荐的常规模式。
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生产性的实践当中,使其置身于真实的职业情景,实现课程教学与生产过程的零距离,最终使学生在学校就完成了上岗前的准备,缩短了适应期,毕业后很快就能上岗。学校与企业的这种合作,一方面能为企业解决人员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订单式”培养,实现零距离就业
“订单式”培养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交替”或“并行”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合作教育模式。
2003年,我校航海类专业与新加坡邦建航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实行产学合作教育,实现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双方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实行校企“双管制”。从2003年到2007年,新加坡邦建航运公司在我校接收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累计已达近200人。
自2007年6月20日起,我校与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开展了“订单式”联合教学计划。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开展产学结合的“订单式”定向培养模式的合作计划,实行联合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从二年级学生中挑选了53名学生,作为公司派驻银行的客服经理进行为期一年的带薪顶岗实习,在一年的时间内,公司将根据业务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各种培训,实习结束后,公司将从中择优录用,实现就业零距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的创新,而且为企业发掘和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提前按岗位要求参与实践活动,为所学与所需零距离对接打下基础,提前寻得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
三、校企合作办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市场和社会所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使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把理论迅速应用于实践。对于学校而言,仅仅依靠传统的办学模式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有具备现代生产设备和运作环境的企业的支持,走校企联合办学的道路。校企联合培养,有利于发挥学校及企业双方的资源优势,使学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校企联合办学中,学校发挥教学管理和基础教学的优势,企业提供工程环境并发挥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专长。二者结合,学校的办学成本将大幅度下降,学生的顶岗实习,也为企业降低了人力成本。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发研究课题,共同做项目,加上有一群有活力、有创意的学生帮助,教师往往能在学生群中找到亮点,并融合在项目中,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学生完全置身于企业环境,边学习边实践,经过课题的实际锻炼,学到实实在在的前沿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学生毕业时,已掌握了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可直接进入企业并成为生产技术骨干,为企业服务。因此,校企联合办学,可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2005年,我校和一汽丰田汽车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引进了丰田技术培训和汽车维修认证体系(T-TEP项目)。为满足丰田汽车与学校的合作需求,丰田汽车为学校提供了丰田汽车技术培训体系的相应培训教材。2005年到2007年,一汽丰田公司向学校赠送仪器设备、丰田教学用轿车、工具、资料等价值近200万元,学校也按丰田汽车的要求配套价值100万元的丰田T-TEP学校所需的教学用车、仪器设备、工具,以及人员培训等;同时学校每年派出教师接受丰田技术的义务培训,每年共同举办丰田招聘日活动,以促成毕业生到丰田汽车经销店就业。2007年,学校丰田班建设和教学通过了一汽丰田公司的认定,并正式授权我校开展丰田班教学,同时承担福建省丰田企业职工的一级技术员培训。2007年6月,第一届丰田班20名学员全部通过了一汽丰田公司组织的理论和实操正式考核。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培训了第一期丰田T-TEP技术员等级。通过培训,学员们认识和了解了丰田理念,熟悉了技术员的操作规程,能熟练完成岗位所规定的任务,得到了学校和一汽丰田公司的认可。
通过这一形式的产学结合,企业得到了符合岗位要求的适用人才,学校通过联合办学,获得了先进的实训仪器、设备,提升了实验、实训手段,促进了培训模式和培养方法的改革。通过教材、教具、多媒体课件的引入,给我校原有汽车类专业高职生的培养注入了新的理念。通过专业培训,教师得到了锻炼,开阔了眼界,强化了技能。通过专题会议、丰田招聘会、学员考核认定,大大强化了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建立了校企交流的平台。学校适时地获取社会生产企业信息,促进教改不断深入发展。
同时,我校还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培训机构,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物质资源与智力资源,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我校汽车系与福建东南汽车厂共建“福建东南汽车厂技术培训中心”,由东南汽车厂负责提供该厂最新车型和技术资料,我校提供场所和配套设施。双方共同组织教学,按东南厂提供的培训教材和培训计划,对我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在最后综合实习阶段进行针对性教学,并对全国东南汽车售后服务人员实施技术培训,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而有助于汽车专业学生掌握汽车最新技术水平,使我校毕业生到东南厂及售后服务企业就业后的适岗能力明显优于其他院校同类毕业生,多数毕业生被安排在关键技术岗位就职。
四、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我国正处在高新技术发展时期,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必然要反映到高职教育中来。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需要,我校成立了由校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14个专业指导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例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建设与改革进行研讨、论证和指导,使我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准确,贴近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获取最新信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并为学生到企业实训打下良好基础,学校还定期聘请合作企业的资深专家、高级工程师等到学校兼职授课或举行专题报告会、讲座等多种活动。如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克,专门针对机电一体化学生进行了《空调在汽车上的应用》的讲座,拉近了课堂与工厂的距离;此外,还打破单纯以课堂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通过聘请企业的专家、能工巧匠,与校内指导教师一起作为评委,建立起突出能力、全程评价、多元考核的毕业生校企联合答辩模式,以毕业生顶岗实习的内容为主评定实习、实训课程的成绩。2007届道路桥梁专业部分毕业生在莆秀高速公路工地进行的毕业答辩工作,得到了合作单位福州路通监理公司的大力支持——莆秀项目部派出高级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并参与毕业答辩全过程。这是本专业第一次在实习现场进行答辩,是工学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我们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校企联合办学,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补,实现学校与企业物质和智力资源的共享,融合职业教育理念和企业生产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人才供求关系上完成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对接和相互渗透,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界长期共同努力。良好的校企合作应建立在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企业应把校企合作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也应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把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郭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