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篇课文两种处理方式所引发的思考
2008-12-29庄世海
中国教师 2008年14期
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人教版)第三单元有一篇驳论文《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这篇文章用确凿的证据,配以充沛激昂的情感层层驳斥,论述日本前运输大臣石原慎太郎否认南京大屠杀,认为这是中国编造出来的谎言,认为中国“一直要损污日本的形象”。言论的荒谬、荒唐,揭穿其险恶用心。
一、处理方式一:基于教学目标的选择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抓住驳论文中批驳的“突破口”,掌握批驳的方法。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本课的驳论方法——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和证人证言直接批驳了对方的论点,学生对其言论的反动性和危害性也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原来笔者处理这一课就是按照这一要求来完成的,况且这又是一篇课外阅读课,笔者仅是把它作为一般的驳论文就草草结束了对该课的学习,压根就没有在思想上重视它。
课虽然按要求上完了,但是总感觉有点不是那么舒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右翼分子活动频繁,势力猖獗。他们挥舞反华大旗,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对亚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尤其是以小泉纯一郎为首的政府首脑多次参拜靖国神社,鼓吹发展军事力量,宣扬“中国威胁论”的歪理学说,极大地伤害了中华人民乃至亚洲人民的感情。另外,我们的学生对“南京大屠杀”那令人发指的残暴一幕也仅仅停留在30万遇难者这个简单的认识上。很多学生不清楚甚至不知道“靖国神社”是什么,日本要员为何要参拜,参拜的目的是什么,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为何反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让孩子们了解这段历史;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有理由让学生认清历史的真相,澄清那段惨绝人寰的日本侵华史实!新课改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以往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错失了一次很好的教育良机,这一遗憾使我一直耿耿于怀,使我有不吐不快的郁闷和不爽。
二、处理方式二:基于学生主体的选择
再次教读这一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就想办法弥补了这种遗憾。先是让学生查找有关南京大屠杀、靖国神社的资料。学生积极响应号召,搜集了很多资料,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了解、认识了那一段历史,也知道了靖国神社。但是,笔者认为学生还紧紧停留在对一些文字材料的感性认识上,要想加深理解,就必须找一些这方面的影象资料。在想尽千方百计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中原油田教育资源网上看到了有关的音像资料:《南京梦魇》和《1937•南京真相》。《南京梦魇》是一位美国电影人朗恩•乔瑟夫博士前后筹备近10年制作的一部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该片的图片资料之完整,史实之引人入胜,制作艺术之精良超越了以往任何一部同类主题的电影,而且这部电影通过一个美国人独立的视角来叙述史实,不代表任何社团、政党或国家的利益,所以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该片在美国的华盛顿州、纽约州等地试映50多场,每场几乎都是座无虚席,有时甚至连走廊、门口和窗外都站满了人。《1937•南京真相》立足于大量新发现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和证据,以全面、客观的视角,揭露了发生在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期间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其中的很多资料都是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现。该片中全景式地展示了南京保卫战始末,披露了中日双方军队的作战命令及战斗详报和日军官兵的阵中日记;不少新发现的幸存者、目睹者和加害者的证言资料被引用;很多文物和影像资料也都是纪念馆从国内外征集回来后首次在影片中使用。笔者如获至宝,在很快完成本课的知识教学环节后,花了近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看了这两部记录片。当他们看到日本侵略者屠刀下的中国平民的尸体堆积成山,被强奸后的中国妇女被开膛破肚,进行杀人比赛后的日本军官在疯狂地狞笑,学生们个个惊呆了,愤怒、痛恨之情在心中升起,民族自强精神得到加强。
电影结束后,教室里沸腾了,预期的效果不但达到,而且出乎意料之外。教学没有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而是把原汁原味的历史资料借助影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对南京大屠杀有一个更清晰、更直观、更形象、更真实的了解和认识,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要肩负国家复兴重任的价值已深深的烙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堂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结束了。课外笔者又把《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一段本属于九年级的内容,提前让学生背诵下来,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反思:把教学还给学生
一篇课文两种处理方法,得到的是两种不同的效果,很明显第二次教学的效果好于第一次。原因就在于笔者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并大胆的尝试,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除此之外,笔者还加强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第一次教学仅仅是把课本、教学参考书及其附带的一些文字材料加以利用;而第二次的教学,笔者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影视资料,把《少年中国说》拿来提前学习,这样各方面整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十中学)
(责任编辑:刘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