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三多”,实现“三结合”

2008-12-29李付亮

中国教师 2008年18期

  作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继续,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打锭子、背范文”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所谓写作能力,但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纵观当前小学生的作文,内容千篇一律、语言空洞抽象、抒情无病呻吟等现象仍然较为普遍。传统的作文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不利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养成。
  因此,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和价值,发展其个性,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创新、去思维。笔者在教学中,自觉把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实行了抓好“三多”、实现“三结合”的方法步骤,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抓好“三多”
  
  1.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把课内或课外见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直接的、间接的材料积累多了,才能够见多识广,才能从“广”中觅出“新”来。多读要和阅读教学课本结合,把学生的实际作文和课文对照讲解。从课内到课外,逐步扩大学生阅读领域,丰富学生词汇,开阔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这才是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2.多写:除布置作文外,还要求学生写日记,可让学生留心生活,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情,为积累素材写好大作文作充分的准备。同时,鼓励学生参加作文竞赛,向少年报刊投稿,激发作文兴趣,达到练人、练文的目的。多写主要培养作文兴趣,激发作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多思:每篇文章经过仔细推敲,思出新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座山的观察和感知尚且如此,何况千变万化的客观生活,故要求学生主动地多角度审视、感知认识客观事物,从而有所发现并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创造性地表述就是个性化的表述,就是不拘一格的表述。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述。在写作形式上,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布置命题作文。
  
  二、实现“三结合”
  
  1.读与写结合。“阅读是吸引,写作是运用”,如何让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也就是怎样把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如学《小站》一课,要指导学生去 “小书店”,并指导他们按顺序去观察,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小”,然后展开去写。
  2.质量与效率结合。在规定时间内,要使教学过程产生最大可能的效果。那么,如何教学,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好的作文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习作的速度,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很多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完不成作文,就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当然也有语文基本功差的因素。
  3.常规教学与语文活动课结合。语文活动课的设置是从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着眼的。与常规语文教学课相比较,语文活动课有较强的“活动”性,即实践性,通过活动来学习语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语文活动课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日常教学的枯燥、呆板,也为学生写作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材料。但活动课一定要与常规教学结合起来,要保证常规教学与活动课的一致性。
  总之,引导学生做到三多:多读、多写、多思。“三多”应以多读为基础,多写为手段,多思为核心,最终以开发智力为目的。三个结合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努力调动各种教学资源,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永安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