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节能降耗全面展开

2008-12-29胡渡南

中国经贸导刊 2008年1期

  2008年是福建省“十一五”时期的重要的一年,如何做好福建节能降耗工作,福建省节能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确保完成全省节能降耗的各项指标任务;加强节能工作领导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完善责任制,强化节能监督机制;坚持节能降耗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相结合,创建一批节能型的产业基地、节能型的产业同区、节能型的产业模式;坚持节能降耗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促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逐步建立起节能型的产业结构;坚持节能降耗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实施一批节能降耗重点工程、示范工程,推广一批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坚持节能降耗与加强行业管理相结合,分行业推进,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坚持节能降耗与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实施分类指导,进一步推进重点企业节能降耗;逐步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的经济指标体系、产品能耗限额指标体系、节能政策与法规体系;加强节能宣传,提高全社会、全民节能意识,增强社会公众节能行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福建省2008年节能总体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844吨标煤/万元,比上年下降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1.29吨标煤,万元,比上年下降3%。按2008年GDP比2007年增长14%预测,2008年GDP达9800亿元,按万元GDP能耗0.844吨标煤的要求,全省2008年全社会应节能304万吨。
  
  一、全面落实责任制,切实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加强对全省节能工作的领导,督促市、县都要成立节能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确定一位领导负责这项工作。二是健全完善节能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各单位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节能工作。三是加强省节能办公室的协调服务功能,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使中央、省里出台的节能降耗各项政策措施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得到迅速有效贯彻落实。四是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根据新颁发的节能法和国务院颁布实施的节能考核办法,结合我省的实际,建立节能考核制度,把2008年节能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设区市、部门、行业和企业;完善节能业绩考核体系,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将节能工作完成情况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五是制定节能减排工作督查方案逐个项目落实,对执行不到位、不得力、不落实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责任。
  
  二、把节能降耗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创造业基地相结合。创建一批节能型产业基地、节能型产业园区、节能型产业模式
  
  加大我省节能降耗的工作力度,把节能降耗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结合起来,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主线,以创建节能型产业基地、节能型产业园区、节能型产业为载体,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节能产业框架。要建设一批节能型的产业基地;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的产业同区;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与节能型产业模式。
  
  三、把节能降耗与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优化产业结构
  
  一要有效控制能耗增量。对钢铁、冶金、石化、造纸等高耗能产业的新、改、扩建项目和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以上的项目,进行必要的节能评估审查,从源头上控制住高耗能行业的发展。
  二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装备现代化、技术水平先进、节能型的钢铁、石化、机械等先进的制造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型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对造纸、纺织、服装、食品、石材、陶瓷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低能耗、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新型服务业。
  三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钢铁、铁合金、水泥、火电、煤炭、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制订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和差别电价实施细则,制定工商、银行、土地等综合配套的措施,制定落后产能退出市场的补偿办法,利用经济杠杆调控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加快淘汰高耗能产业落后的产能。
  四要组织好节能型产业招商。编制节能型产业投资导向,引导海内外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向节能型产业流动。
  五要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制定《福建省替代能源中长期规划》,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沼气、生物质能产业化、基地化建设。
  
  四、把节能降耗与加强行业管理结合起来。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建设
  
  为完成好全省节能的目标任务,要按照省政府节能减排战役的部署,分重点行业推进节能行动计划。
  一要确实抓好工业节能。2008年工业节能量需完成210万吨标煤左右。加强电力工业节能;推进冶金工业节能;促进建材工业节能工程建设;狠抓石油、化工工业节能;强化轻纺工业节能;抓好林产工业及其他节能等。
  二要推动建筑节能。一是大力推广散装水泥,2008年推广散装水泥140万吨。二是积极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发展混凝土加气砖等新型建材。三是全面实施新建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强化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对规划许可、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及工程验收备案等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建筑节能标准和技术措施的落实。四是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工程示范项目,推广一批建筑节能科技成果。建筑领域实现节能30万吨标煤。
  三要促进交通节能。一是实施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标准,提高客运装备水平。二是鼓励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运力,淘汰能耗高、排放超标的老旧车型。三是严格限制技术落后、能耗高、环境污染大的船型进入营运市场。四是制定运输车辆燃料考核办法,加强管理,降低能耗。五是制定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推进快速公共汽车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六是严格执行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积极开发和推广车用代用燃料和洁净燃料,推广高速公路隧道节能技术。七是实施车辆节能、船舶节能、港口节能等三大节能示范工程。交通运输领域实现节能20万吨标煤。
  四要抓好服务业和民用节能。一是支持宾馆、酒楼、商场照明、空调、电梯及其他耗能设备的节能技术改造,抓好一批示范项目。创建节约型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二是推广节能炉具、节能灯、高效节能电器。三是制定实施“零售业节能行动方案”,推动一万平方米以上零售企业开展零售业节能降耗工作,引导和鼓励零售企业应用“合同能源管理”。实现节能15万吨标煤。
  五要做好政府机构节能。一是开展政府机构能耗统计和典型建筑的能耗监测,建立政府机构能耗信息管理平台,实施能耗公布制度,实行节奖超罚。二是选择一批能效相对较低的公共建筑围护结构、中央空调、采暖、照明、电梯、高能耗用电设备、食堂燃气灶具和供水系统等进行节能改造。三是支持两个市级政府三个县政府建设LED工程。四是及时淘汰一批高耗能设备,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实现节能10万吨标煤。
  六要加强农村节能。一是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沼气工程建设并大力开展沼气综合利用。二是推广红泥塑料、低温发酵、秸秆生物气化等新技术和太阳能热水器。三是对大中型水利排灌设备实施节电改造,提高农业系统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量15万吨。
  
  五、把节能降耗与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抓好重点企业节能降耗
  
  一是建立健全企业节能责任制,把节能责任制落实到车间、班组、岗位。二是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管,组织做好200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三是组织重点耗能企业开展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标活动,实现重点耗能企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重点工序能耗大幅度下降,部分企业能效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四是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能耗管理。五是支持重点企业做好节能工程技术改造。
  
  六、组织实施节能示范工程建设,树立节能示范园区、工程、项目、技术样板
  
  在优惠政策和资金上向节能示范园区、工程、项目倾斜。按行业组织节能示范工程的验收、授牌、观摩活动,总结推广示范工程做法经验,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和带动全社会节能工作。
  
  七、加快节能公共平台建设。提供节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一要加快节能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鼓励企业创建节能研发中心,增加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实施重点行业节能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组织“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与产品”重大专项,重点研究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生产过程节能新工艺及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开发能量系统优化集成技术;对适合我省煤种的工业锅炉、窑炉的节能等重大关键技术,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氢能等生物质能源的生产技术,以及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设备等,选择合适条件予以启动实施。三是组织开展民用建筑特别是政府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和节能改造技术措施研究、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研究、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技术研究、垃圾污水处理产业化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研究。
  二要加强产业公共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搭台、行业牵头、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重点支持行业性的工程中心、研发中心、质检中心、电镀中心、铸造中心、信息中心、污控中心、集控中心等公共平台建设,为节能产业、企业、社会公众提供节能公共产品、节能公共服务。
  我们还要举办节能博览会,展示我省节能成果,展示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为节能工作搭建一个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合作交流平台;完善节能信息网站,为我省节能工作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制定地方法规规章政策,为节能提供法律政策保障;建立节能执法队伍,加强节能执法监督;建立能源统计和技术指标体系,加强节能的基础性工作;加大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营造节能良好的舆论环境。
  
  (作者系福建省经贸委副主任、福建省人民政府节能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本栏目策划、编辑: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