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2008-12-29

中国经贸导刊 2008年3期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内部的服务项目不断的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专业生产性服务业。实际上,就是制造业企业将一系列以前由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实施外部化,将研发、设计、内部运输、采购等活动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
  企业将其内部的非核心的服务性经济活动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商来做,不仅使制造企业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来看,生产性服务在制造领域的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最初以辅助管理为主的润滑剂作用,发展到20世纪70—90年代以管理支持功能为主的生产力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向以战略导向功能为主的推进剂作用。
  
  二、我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状况评价
  
  加入世贸组织6年来,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特别是我们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一大批产品的制造能力居世界前列,我国产业总体上得到了较大发展,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门类齐全、产业链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上有所提高。
  中国钢铁、轻工和纺织等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总体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许多主体装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纺织品和服装在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每年生产成衣240亿件,全球人口平均每人4件。
  石化、机械、汽车和船舶等行业的总体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石油和化学工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产业规模居世界前列。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位,炼油能力仅次于美国,乙烯生产能力仅次于美国,与日本相当。天然气、化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产量均有较大增长。石化工业总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目前中国机械产业规模居世界第四位,工业增加值和行业利润增速明显,机械行业集中度较高。汽车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是一国工业实力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能带动10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制造业中具有极高的前后相关度,对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福利的贡献度较高。中国已经是第一大潜在市场、第二大新车消费市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大。
  电子信息、农业、服务业等总体竞争力较弱。电子信息等产业规模比较大,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工厂,但是这些产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国外,市场被大量的外资品牌占领,产业发展的基础不够稳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规模仅次于美国,但加工贸易比重较大,核心技术差距大,高端元器件和基础软件主要依赖进口,盈利能力不高。
  中国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从内部来说,是中国采取了成功的对外开放战略;从外部来说,是遇到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发展机遇。但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品牌、关键技术控制力较弱、自有品牌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以及研发投入水平偏低,存在资源瓶颈约束及高能耗导致的环境承受压力等。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向纵深发展,呈现几个明显的趋势。一是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产业转移层次提高,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提升的趋势;二是服务业转移成为热点,项目外包成为转移的主要方式,跨国公司主要控制少数核心业务和高增值环节,而将非核心的生产制造、采购营销、物流配送、研发设计等活动予以分包;三是产业链转移趋向整体化,出现产业集群整体转移现象;四是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产业转移,跨国公司已控制了全世界生产的40%,国际投资额的9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国际技术转让的80%、科研开发的90%。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我生产性服务业的途径
  
  (一)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就总体状况而言,我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缓慢,服务覆盖领域有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生产性服务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世界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70%,而中国只有40%。从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看,我国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大多是由商业、饮食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提供的,而带有较高技术、知识与人力资本含量的生产性服务投入规模则相对较小。从服务业研发投入看,我国服务业研发投入水平不仅在OECD国家中最低,就是在我国也低于其他各行业。这些问题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不利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瘦身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瓶颈。
  在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竞争力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