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沪渝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2008-12-29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

中国经贸导刊 2008年10期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经验,总结几十年来我国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在党的十六大上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党的十七大上又进一步做出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部署。近年来,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按照中央要求,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一、京津沪渝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京津沪渝市委、市政府首先从统一思想入手,充分理解城乡一体化的深刻含义,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研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大战略、大思路、大政策。如天津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对2011年以前如何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改善民计民生等几项工作进行了部署;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专门成立了市、区县两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市委出台了《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意见》,市人大通过了《关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决定》,对统筹城乡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二)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京津沪渝公共财政不断向“三农”倾斜,对农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如北京市2007年市级财政支农投入是2002年的5.2倍,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中郊区与城区的比例已经从2003年的20:80调整为2007年的51∶49。上海市对于年收入不足30万元的村,实行财政统一补助到30万元的政策,并对每一个村实行最高20万元的奖励制度,补助地方开展新农村建设。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京津沪渝根据自身农业发展的特点,积极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同时,不断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将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很好的结合起来。如天津市重点加强了设施农业发展、标准化建设、产业化经营等工作,目前,种植业设施面积已达到45万亩,无公害种植比例达到40%,主要农产品基地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已占全市总农户的80%。上海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审议通过了全国第一个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若干规定》。重庆市着力培育柑橘、生猪和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并带动了290万农户增收,对主要产地农民增收贡献率已达50%。北京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还积极探索沟域经济、走廊经济、园区经济等多种发展模式,将农业发展与观光采摘、休闲体验等结合起来。
  (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薄弱,是城乡差距的重要表现之一。京津沪渝以此为突破口,将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如天津市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为切入点,计划到2011年把规划保留的村庄基本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村院绿化、饮水卫生化、能源清洁化等十个方面。北京市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加大了政府购买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设立了农村林务员、管水员、养路员、保洁员等公共服务岗位,为此市级财政已累计投入5.7亿元,既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又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
  (五)深化体制改革,破除政策障碍
  体制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津沪渝近年工作的重点。如上海市在部分区县开展了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实行由区县政府统筹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并探索通过“镇财区管”的财政管理方式,确保乡镇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基本运转管理能力,同时还在全市范围内探索建立了城保、镇保、农保、综保等四类保障体系,将所有人都纳入社会保障范围。重庆市垫江县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试点,并探索了多种征地安置模式;南岸区和大渡口区探索建立农民工“阳光公寓”、廉租房和蓝领公寓的有效模式;江北等5个区积极推进城乡合作医疗保险试点等等。
  京津沪渝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镇村建设规划工作相对滞后。目前京津沪渝多数乡镇的镇域规划和控制性详规还没有制定或修编,乡镇规划的重点一般集中在镇中心区及相关建设区,对农村考虑得还较少,多数村庄的村庄建设规划还没有编制完成,不利于有序推进农村建设。二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不足。公共设施建设还没有实现城乡全覆盖,农村的建设水平和投入明显滞后于中心城区,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三是农村管护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重建设、轻管理,缺乏有效运转的管理机制、缺乏维护管理费用,缺乏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建设和管护的机制等等。四是农民观念相对落后,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主动性不够,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二、加快京津沪渝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统筹城乡空间布局
  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元化,由于农村要承担农产品生产、生态保护等城市并不具备的功能,所以不可能要求城市与农村完全一样。统筹城乡的目的不是要弱化农业、消灭农村,而是要实现城乡间的协调和合理分工。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必须从规划入手,从宏观层面区分城乡的不同功能定位,统筹规划空间布局。要以编制或修订市县域总体规划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完善市县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改变农村规划薄弱的现状,以县为单位,编制或完善农村规划体系,要区分战略规划、空间布局规划、专项规划、村庄规划等多个层次,最终建立城乡衔接、设施配套、管理有序的规划系统。
  (二)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优势互补
  发挥城市和农村的特点与优势,互促共进,使城乡形成相互支撑的产业联系,优化城乡产业布局。要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推进农业走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及与生态保障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农户专业化生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新体制。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名牌战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同时,要逐步将城市中技术成熟、产品成型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通过技术转移、设备转移、兼并联合、设立子公司或建立工厂等形式,向农村转移,扶持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三)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这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之策。要通过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科技和文化推广等多个方面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并适应城镇化进程。二是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要充分发挥大都市医疗资源相对充裕的优势,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合作,统一配置城乡卫生资源,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对城乡社会保障的内容、体系、政策、资金投入、制度创新等问题予以统筹安排,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四是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环境
  农村基础设施点多面广,地域差异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京津沪等大都市,应利用政府财力相对充裕、农村范围相对较小的有利条件,先行一步,为其他地区做好示范。一是要加大投入。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落实中央关于“三个高于”的总体要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同时,继续深化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其次,在资金投向上,要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入手,并向欠发达地区倾斜。要加大对于农村水、气、路、电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设施的投入,对于条件比较好的村,还要加强对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育休闲公园、集中供热等的支持。最后,还要切实加强农村建设项目管理,继续推动支农投资整合工作,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积极将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支出纳入财政统一管理,确保运转正常。
  (五)深化城乡管理体制改革
  一方面,要适应形势变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探索新的城乡管理结构,建立新的在城乡管理中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组织形式,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的各项政策得以实施。另一方面,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产权制度革新;加快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