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动社会事业新发展
2008-12-29张茅
中国经贸导刊 2008年22期
今年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近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做好社会发展工作对于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利益格局多元、社会阶层分化和国际竞争加剧的特点,继续改革开放将面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深化改革的难度加大、妥善应对经济全球化风险的难度加大、保持社会稳定的难度加大等新课题新矛盾。面对挑战,以及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对当前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社会事业要进一步适应公共服务需求加速增长的迫切需要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是一个国家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起点。2007年已达到2500美元。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伴随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总体上呈现全面快速增长的客观趋势。突出表现在:一是在继续追求物质消费总量增加的同时,对质量和结构提出更高要求;二是在继续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教育、卫生、文化等服务消费成为热点;三是在追求物质和服务消费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等需求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当前公共需求的增长又表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中高收入人群对公共服务高层次、个性化的需求十分旺盛,也有能力去购买获得;另一方面,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组成的庞大群体,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但是,现有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不但总量供给不足,结构上也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要。导致经济困难群体应有权益难以保证,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形成社会不公平的状况。因此,我们要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要求出发,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得以实现。
(二)社会事业要主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我国经济已经过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虽然2007年GDP已跃升至世界第4位,占全球经济总量6%,但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难以持续的。对照国际经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空前的挑战。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一直徘徊在40%左右,距世界平均占50%和发达国家平均达到70%有很大差距。以文化产业为例,发达国家GDP的贡献很大一部分来自文化产业,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均在20%左右。目前,全球文化产业每天创造20亿美元产值,并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长。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为5123亿元,仅占当年GDP的2.4%。
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分析,现代经济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推动,即对劳动者知识、技能以及体力的依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现出高度正相关,相对于文盲,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108%,大学毕业可提高300%。目前,发达国家劳动力队伍的主体是高中文化基础上受过专业训练或职业培训的知识型工人,而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8.5年。有关研究得出结论,我国自然资源和资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约为65%,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仅占35%。相比之下,发达国家人力资本的贡献率高达75%左右。因此,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社会事业要积极适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标是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按照这个要求,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将逐步深入。一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将明显加强,特别是强化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职能。同时,将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公共服务职责体系。二是将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监管,包括增强政府公共投入使用的透明度,实行绩效评估,加强对事业单位资产、内部分配以及公共服务行为的监管等。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不可避免会触及社会事业一些机构和政府职能主管部门利益,但总体上将推动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朝着更有效率的方向改革,使改革发展更具活力和动力。
二、今年工作与明年社会事业发展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今年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世界经济形势动荡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旧矛盾交织影响的复杂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一手抓救灾,一手抓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在教育方面,继农村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从今年秋季起又全面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并再次提高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预计达到820万人;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预计605万人。在公共医疗卫生方面,国家免疫规划范围进一步扩大,阜阳等地发生的手足口病、问题奶粉造成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中西部地区中央补助标准已由20元提高到40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新增229个城市,到7月底已覆盖人口6238万人。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预计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左右。在文化旅游方面,全国已有29个省市区的65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实行了免费向社会开放,在社会福利和救助方面,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享有人数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6%和38.7%。通过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汶川地震灾区没有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紧张有序开展。与此同时,受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社会发展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二)2009年社会事业发展改革的主要任务
2009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据预测分析,世界经济将进一步下滑,全球金融市场可能还会出现剧烈动荡,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变动趋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明年国内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将明显增大。总体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密切关注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一方面,财政状况和社会预期的改变,将对重大民生政策实施的财力保障和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形成等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增加社会发展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宏观调控措施出台后,势必带动社会事业投资的增长,形成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新的机遇。
根据当前形势和今后趋势,明年社会事业发展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改善民生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以农村、中西部等薄弱环节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重大民生政策的实施力度,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产业,稳步推进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社会领域改革,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1、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出发,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
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加快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继续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切实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全面实施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政策,着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完善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措施。
二是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为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提供必要条件。保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保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比例基本平衡。
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继续适当控制普通高校和研究生的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规模,同时做好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的合理配置,向高教资源短缺的地区适当倾斜。全面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创新、紧缺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高校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和救济,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稳定。
四是大力推进教育公平。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完善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加快实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和新疆“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五是积极参与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从全面提高人民健康素质的要求出发,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二期等公共卫生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
二是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完成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建设任务,并争取继续实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强重点中医医院和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快协和医院等在建重点医院的建设进度,抓紧推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改扩建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3、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出发,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和旅游业
一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改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条件,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西新工程第四期第一、二阶段和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切实改善偏远农村地区广大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观看电影的状况。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抢救性文物、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设施建设。继续做好博物馆、纪念馆的免费开放工作,并完善相关机制。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化文化产品,积极发展网络、游戏、动漫、流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大力推进以网络文化为重点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与文化战略投资者。
三是保持旅游业平稳较快增长。全面完成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建设任务,同时积极争取启动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后奥运旅游市场潜力,开发与节假日调整相适应的短途旅游和周边旅游产品,加快恢复灾区旅游市场。四是继续推动群众性体育事业发展。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促进体育健身产业健康发展。
4、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稳定和谐的客观要求出发,大力加强人口和民政工作
一是继续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机制,全面推进全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试点工作,提高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标准。继续改善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完善人口管理政策体系,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及养老服务的行业化管理,争取启动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二是改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推动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继续加强和推进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儿童福利、残疾人综合服务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鼓励社会捐助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三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应急能力建设。抓紧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问题。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社区作为城市管理服务基层平台的功能。健全针对巨灾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政策措施,加强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5、以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社会事业改革
目前,《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正在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有关配套文件的起草出台工作正在加快进行。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重点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推进: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参保率。逐步将尚未参保的国有关闭破产企业等职工和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工参保,并做好制度间的衔接工作。全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二是积极推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抓紧研究建立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等制度体系。合理控制基本药物价格,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用药,减轻群众药品费用负担。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机制。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定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研究实行农村孕妇分娩补助政策。进一步加大地方病防治力度。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经费保障。逐步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落实各项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解决以药补医机制。
6、围绕 “十二五”时期重大问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政策制定水平
今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全面启动“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前期研究工作。各地要及时组织重大问题前瞻性研究,分析判断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变化趋势,以及社会事业面临的新形势和突出矛盾,研究提出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改革建设的总体思路,以及促进协调发展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议,并研究考虑能够支撑“十二五”发展任务的社会事业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为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打好基础。同时,要加强对2009年经济社会形势的跟踪分析,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对已出台的重大民生政策要推进落实和加强实施情况跟踪调查。继续做好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工作。
7、落实宏观调控重大举措,做好社会事业扩大投资各项工作
今年已确定2009年社会事业中央专项资金,国家将适当加大中央政府投资力度,其中包括扩大对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资。在社会事业方面提出三大工程,一是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工程,重点进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食堂、卫生厕所等设施建设。二是基本医疗卫生工程,主要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和重点中医院建设。三是国家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一批国家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推动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在谋划发展的思路上有新突破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基础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导方针已经从传统发展理念转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开创社会发展工作新局面,转变观念是前提,尤其是要在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方面,谋划大思路、大政策。
1、要在推进协调发展上有新思路
注重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区别于传统发展观的最鲜明特征。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上把握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具体到社会事业来说,就是要做到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以及社会事业各行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在深化社会事业内部改革的同时,协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财政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相关方面的改革,协调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不同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协调处理好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产业之间,政府、市场、公共服务部门之间,以及当前与长远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统筹的思路和手段逐步解决好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问题。
2、要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有新思路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标志和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我们要着力研究如何突破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立足公平正义的理念,统筹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最低标准及供给,优化投资结构,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公共资源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倾斜,并积极研究提出鼓励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3、要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有新思路
我们要着力研究社会事业如何更好地去适应并服务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课题。其中关键是要对经济与社会的一般关系进一步深化认识,具体地从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三个方面剖析社会事业发展与消费、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当前社会事业之所以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个重要环节的原因所在,并据此从新的视角提出对策思路,探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新途径。有了新的思路,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去进行实践探索。对已形成广泛共识看准了方向的,就要将想法上升为规划、政策,狠抓落实,抓出实效。
(二)进一步转变职能,在完善宏观调控上有新举措
我们要抓住社会发展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推进职能转变,把社会发展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体系,做到与经济运行情况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监督检查、一起考核,并使宏观调控手段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1、要抓好规划
编制规划一定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始终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各类社会事业规划中,无论是选择目标、确定任务,还是制定政策、操作实施,都要体现以人为本,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完善规划体系,加强社会事业发展长期战略和规划研究,扎实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协调好不同规划的主体关系,除按规定须报国务院审批的以外,一般社会事业专项规划由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国家规划和政策的指导下分别制定和具体组织实施。要加强对规划效果的评估监测,重要规划都要进行中期和后期评估,确保规划有序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2、要抓好投资
一要从完善国民收入再分配、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和促进民营资本进入社会事业等宏观层面,研究提出增加社会事业投融资的政策措施。
二要协同财政等部门,研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指标体系,按照均等化目标建立财政对社会事业投入的合适比例和正常增长机制。并研究如何完善和规范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发挥好财政转移支付有效调节地区间社会事业发展差距的功能。
三要完善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投资管理职责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要逐步弱化对中央专项投资项目的直接管理,转向重点确定投资方向、安排原则、项目标准、发展目标以及进行监测和绩效评估,加强地方发展改革部门投资管理的责任和权利。同时要开展专项规划和政策实施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监督评估,按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
3、要抓好政策
根据社会新形势特点,我们要着力研究提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宏观政策,以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参与制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旅游、政法、人口、民政、民族、妇女儿童等发展政策和社会发展相关法规。要及时把政策扶持的重心转向社会事业薄弱环节,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建设为重点,加大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基层、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还要加强对经营性社会服务产业相关政策措施的研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扩大开放,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
4、要抓好改革
一是改革投入和服务方式。要利用市场机制公开、公平和竞争的特点,转变政府包办和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状况,提高供给和服务方式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
二是改革筹资体制。在完善现代公共财政制度的同时,要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广投资项目代建制。
三是推进社会事业机构分类管理。要按照公益性程度及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划分社会事业机构类型,实行不同的管理和运行模式。
四是深化社会事业机构内部改革。要探索健全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强化劳动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减员增效,提高运营效率。要抓住促进改革的切入点。当前看,一个是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再就是结合专项规划实施和投资项目的安排,把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5、要抓好监测评价
要从深化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工作需要出发,建立健全社会发展宏观监测体系和综合评价制度,推进形成从规划目标设计—运行监测和预警分析—发展水平评价的社会发展宏观调控完整体系。建立宏观调控部门牵头、统计部门支撑、有关部门和地方相互协作参与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及时掌握社会事业动态发展水平,分析社会事业发展行业间、区域间、城乡间总量、结构变化,为社会发展宏观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2008年全国发展改革系统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