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2008-12-29韦亦珺
人民音乐 2008年4期
尚德义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创作以声乐作品为主,尤以花腔艺术歌曲见长。他将西洋技巧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为花腔艺术歌曲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71年,尚德义运用西洋花腔技巧创作的表现我国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我国花腔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之后,他的创作领域不断拓展,触角伸向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风格的题材,创作出了大批杰出的花腔歌曲如:《春风圆舞曲》、《科学的春天来到了》、《有位先生最会笑》、《冰上女神》、《今年梅花开》、《七月的草原》、《牧笛》、《火把节的欢乐》、《藏家姐妹踏歌来》等,这些作品大胆地借鉴吸收了西方的花腔音乐中有益的东西,巧妙地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突出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其中有许多歌曲被录入了我国的各种声乐教材中,有一些还被指定为高水准声乐大赛的规定曲目。
过去,我国花腔女高音的训练与教学中基本上完全采用西方花腔声乐作品为教材,虽然这些花腔作品也都是传世佳作,但作品反映的都是外国的生活,中国的花腔女高音要发展就必须演唱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反映我国人民现实生活题材,符合中国审美习惯,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花腔声乐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国人接受和喜爱花腔歌曲这种高雅艺术。尚德义先生创作的花腔歌曲旋律优美、流畅上口、节奏丰富、音域宽广、民族风格浓郁、意境高雅,被广泛地应用在我国当代声乐教学中。
在声乐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会用一些音阶练习对学生进行声音技巧训练,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传统的训练方式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音域较窄、母音单一、没有旋律感,使学生感觉到练习枯燥无味,既影响学生节奏感和旋律感的培养,又造成很多学生练声与作品演唱两方面声音状态脱节的现象。这些都是声乐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选择优秀歌曲中有针对性的乐句作为练习曲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尚德义先生的花腔艺术歌曲不仅从整体上看是艺术性很高的歌曲,而且还可以分句、分段作为很好的花腔女高音声部的练声曲来使用,对花腔女高音声音连贯性、灵活性的训练以及字声结合的训练等方面都是十分有效的。
一、有利于声音连贯性与灵活性的综合训练
尚德义先生的花腔艺术歌曲需要演唱者具有较高程度的声乐技巧。演唱时,既要保持声音的连贯性,又要具有灵活性和弹跳性,使每个像颗粒般的声音都有精确的音准和清晰的力度。
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对legato这个词并不陌生,意大利语中legato是“连贯”的意思。Legato是要求声音流畅自如,音波平稳自然,音色统一优美;在歌唱中不能因为音高的变化,母音的转换和咬字的动作等使音乐和声音的线条受到破坏。无论哪种唱法、哪个声部,科学发声的基本要求都是相同的。花腔女高音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在尚德义先生创作的花腔歌曲中,就有适合连贯技巧训练,表现细腻情感的抒情性旋律。
例如:《小鸟飞来了》,这是一首具有蒙古族风格特色的花腔艺术歌曲。前奏后的第一部分,旋律悠长缠绵具有典型蒙古族长调音乐特色,演唱时需要突出长调音乐连贯性的特点。通过对这一乐段的细心揣摩和练习,会使演唱者在声音的连贯性方面得到很直观的认识,为难度更大的花腔技巧打下基础。
花腔演唱是展现花腔女高音这一声种魅力的重要内容。练习花腔技巧有利于拓宽音域,松弛声音,巩固头声,锻炼气息的控制,解除喉音的压迫,使声音灵活、轻巧。尚德义花腔歌曲中的华彩部分既有精湛而华丽的技巧性,同时又具有适合人声表现的歌唱性。采用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中的花腔乐句进行训练,可以使演唱者在训练声音的同时培养歌唱的表现力。
例如:《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在呈示性的两段歌词之后,随着长达八小节的华彩性颤音,进入了由跳跃的节奏和旋律写成的花腔乐段,没有实词,只有表现情绪和发挥花腔技巧的“啊”,有装饰音和颤音、倚音和断音,这是用来描写百灵鸟歌唱科学的春天的意境和形象。重复、模进的手法把这种情绪推向高潮。
尚德义先生的花腔作品中还有很多乐段适合花腔女高音连贯性和灵活性声音技巧的综合训练。
例如:《牧笛》第一段可以作为很好的花腔女高音连贯性和灵活性的练习曲。在这个12小节的音乐段落中,既有要求连贯的八度大跳音型引出的乐句,又有16分音符连续跳跃的花腔音型乐句。这两种乐句截然不同的特征,勾画出了独具特色的夕阳下的草原美景。要依靠声音的不同技巧把作曲家心中的音符完美地表达出来。
从尚德义先生的每一首花腔歌曲中都能找出有针对性,适合花腔女高音声音技巧训练的乐句和乐段。在我们用心感受这些优美旋律的同时也会获得更多声音技巧方面的训练。如《火把节的欢乐》中的第9小节——第28小节,《七月的草原》中的第28小节——第56小节,《冰上女神》中的第1小节——第5小节等,也都可以作为花腔女高音声音连贯性与灵活性综合训练的练习曲。
二、有利于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的训练
尚德义先生大胆地借鉴和吸收西方花腔技法,巧妙而自然地把它与中国民族风格结合起来,创作出的花腔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十分有利于花腔女高音进行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的训练。演唱这些歌曲时既要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又要使其与中国的语言、民族风格、感情等相统一、相协调。
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子音和母音连接比较流畅,字母的位置明确,适合用意大利语言来唱。我国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有它自己的规律,如果生搬硬套美声唱法中意大利语来发声,就会顾此失彼,产生咬不清字的后果。有一些美声唱法的人,演唱外国声乐作品时表现得很出色,而演唱中国歌曲时声音很好,语言却不清楚、不准确,以至于无法充分地表达感情。
在解决西洋唱法与中国语言结合的问题上,应该做到“字正腔圆”。“字正”与“腔圆”是歌唱中不可分割但又对立统一的孪生姐妹,二者应互为因果关系。中国民歌、曲艺、戏曲演唱向来强调字正且清方可解其意、得其情。人类的语言中能发出来并能延长的音基本上都是韵母。例如:中国歌曲和戏曲中讲究的十三辙,以及Belcanto学派归纳的五个元音a、e、i、o、u其目的就在于元音的训练。在元音的演唱中应始终保证字正且清的原则。尚德义先生的花腔歌曲中除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歌词,还有表达情感升华的无词部分,这些部分多采用虚词“啊”来抒情。在演唱这些延长音或拖腔、华彩部分时,韵母(元音)也应始终不变。比如开头是“啊”,结尾也是“啊”,不能因为音乐的高低强弱而改变韵母(元音)。尚德义先生在花腔歌曲创作中还详细地研究了中国汉语的十三辙。他认为“花发辙”的歌词最易出花腔。例如:《七月的草原》是“一七辙”,所以在创作中,所有的花腔处都加了“啊”,在演唱时要注意“啊”母音的保持。
三、有利于进行艺术再创作
声乐教学中,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因素。内容新颖、风格别致的声乐作品不仅能丰富声乐教学内容、激发演唱者的歌唱欲望、发展和巩固他们的声乐技能技巧,而且还能启迪演唱者的艺术创造思维、丰富乐感、促进演唱者歌唱心态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声乐演唱的质量。
综观尚德义创作的花腔歌曲可以看到,动听流畅的旋律与简练优美的歌词结合得自然默契、浑然一体,既表现出诗词深刻的内容和深邃的思想,又展示出作曲家内心的激情;精致舒展的花腔引伸无限的遐想,在意境生动的钢琴伴奏的烘托下,作曲家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一个个性格鲜明、富有生机的音乐形象。这样具有美的形式、美的内涵而又反映中国现实生活题材的优秀声乐作品,为花腔女高音演唱中的艺术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花腔歌曲是形式感较强的声乐种类。如果把握不好,就会产生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为花腔而花腔,为技巧而技巧的倾向在一些花腔歌曲创作中屡见不鲜。例如:17世纪意大利那波里歌剧乐派后期就是因为既没有生动的剧情,又没有精彩的剧词,旋律平庸,只依靠演唱者卖弄花腔技巧而最终走向衰落的。
尚德义先生创作的花腔无词部分,不是在炫耀技巧,而是对原有词义的拓宽和深化,以及对歌词未尽之意的补充,从作品的整体上看,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审美意境。正如作曲家本人所说:“我写花腔注重上口,讲究发声自然流畅,追求美的品质,不为花腔而花腔。”
我国的花腔女高音教学要发展,必须依赖于科学的发声方法和优秀的作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土壤的尚德义艺术歌曲,以自己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国花腔女高音的声乐教学中,无可置疑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论文:
[1] 尚德义《我创作上的艺术追求》,《音乐生活》1999(3)。
[2] 彭根发《论尚德义的声乐作品创作》,《人民音乐》2003,(3)。
[3] 王文澜《美在这里升华——尚德义艺术歌曲之无词部分的审美意蕴浅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4(1)。
[4] 傅庚辰《深入浅出 雅俗共赏——在“尚德义教授作品音乐会”上的讲话》,《人民音乐》2002,(8)。
[5] 黄腾鹏《关于艺术歌曲及其在我国传播的美学思想》,《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6] 张权《如何演唱中国歌曲》,载《怎样提高声乐演唱水平》,华乐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专著: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至第71页
2.钱苑、林华《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至第88页
3.李维渤《歌唱——机理与技巧》,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4.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5.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修订版)2000年第一版
6.石惟正《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7.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8.喻宜萱《喻宜萱声乐艺术》,华乐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9.薛良《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四版
10.薛良《歌唱的方法》,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
11.应尚能《以字行腔》,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
1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编《怎样提高演唱水平》(一、二),华乐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14.刘大巍、夏美君《声乐艺术论》,学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15.邹本初《学唱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16.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中国音乐家杂志社1999年第一版
17.赵梅伯《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18.俞子正《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19.《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声乐表演类论文摘要》(1950—1997),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复印资料
韦亦珺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