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战火中走来
2008-12-29张岚
人民音乐 2008年4期
作曲家肖民今年81岁,军旅生涯69年,却依然头脑清晰、思路简洁。他儒雅、谦和、达观,一生勤奋好学、执着追求。2007年,中国音协为他颁发了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该奖参评条件:必须是80岁以上成就卓著者。这表明了:获奖者曾经历过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有着一批像肖民这样的“小八路”被卷入了战争的浪潮中。他们战斗在抗敌最前线,用音乐表达抗日军民的心声,鼓舞斗志,发动群众,瓦解敌人。肖民感慨地说:“是历史锻造了我们这一代人。这个奖是对我们这一代音乐工作者,在民族危难时刻有所作为的一种肯定,我因此而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幸运,在这批人当中,有的已经牺牲,有的刚刚离开我们,而我则是一名幸存者。一想到这儿,就禁不住内心的激动,我所得到的这份荣誉,应当属于我们这一批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音乐家!”
让作品留在战士的心中
1945年,八路军准备解放鲁南重镇临沂城,盘据临沂城的伪军司令王洪久部打出国民党旗号固守。攻城前夕,领导派肖民和傅泉去做瓦解敌军的工作。他俩来到城墙边,趴在护城河外的屋脊上,高声喊道:“日本鬼子马上就要完蛋了,你们不要再替他们卖命了!沂河两岸的人民受尽欺凌,八路军即将攻城解救临沂的百姓,你们朝天开枪就算还有中国人的良心。现在,我用小提琴拉一曲《沂蒙山小调》给大家听。”于是,肖民便躺在屋脊上拉了起来。先是晓之以理,后是动之以情。临走,听到喊话的伪军朝天放了数枪,算是对他俩的回应。肖民说:“虽然这只是件小事,可对我来说却是一次有意义的经历,事情过后也就渐渐淡忘了。”这次肖民获得“终身成就奖”后,这些往事又浮现于脑海里。那一年,肖民刚好18岁,正是他青春绽放的年代。
1944年,泰石公路北地区解放后,肖民谱写了一曲具有山东风味的歌——《泰石公路北》,刊登在根据地出版的《大众歌声》上。肖民回忆道:“1946年,我们夜行军从临沂到龙口,途中要穿过敌人铁路封锁线。在分不清所在区域时,突闻远处村庄传来悠扬的女声,仔细一听,唱的是《泰石公路北》。抗战时期,唯有革命根据地才会处处有歌声,敌占区却是死寂一片。我的这首歌居然成为判断敌战区或解放区的标志了!顿时内心充满欣慰。”1982年,肖民代表广东音协到济南参加“泉城之秋”音乐汇演,一位歌舞团领导(战时山东地方的老同志)见到肖民后激动地说:“哎呀!你就是肖民呀!有一首《泰石公路北》就是你写的呀!”随后,他马上唱了起来……
过去,无论是省音协拍摄老一辈电视专辑片,还是录制CD专辑,肖民始终保持低调。为此,他歉意地解释道:“我是个音乐创作上的流浪汉——不留底稿的作曲家。但最满意的少数作品也会留在身边。1946年,我随山东军区政治部30多名干部走海路向东北进发。到达龙口港,我们换上便衣,扮成商人,按上级规定,必须将带有八路军标志的物件清除掉。当我们的小船驶入渤海主航道时,见到敌舰向我们驶来,领队的陈沂同志下令:谁身上还带有八路军标志的东西?赶紧丢掉!我只好将身上仅存的两份歌谱和一条心爱的皮带丢入了茫茫渤海。那一刻,一种悲壮感油然而生。从此以后,便养成了不存底稿的习惯,作品若是被大众接受、流传起来了,也就没有留存的必要;若是没能流传,那就更不必保留了。”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肖民一直持有的淡泊和洒脱的心态。
与“do、re、mi”结下良缘
肖民1927年生于山东单县。父亲是地下党员、小学教师(战争时期牺牲)。1939年,他才12岁,父亲就送他参加了八路军。在115师某团宣传队做宣传员时,他表现出来的第一个才干就是为连队和群众教唱歌。活泼热情的肖民十分受战士、群众欢迎。部队一集中就相互间拉歌,哪个连队能唱出新歌就最“牛”,这便激发了肖民的创作冲动。在行军的路上、在打仗和演出之余的间隙、在房东老大娘的炕头上,肖民开始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写作。因为生活在连队,与战士们生死与共,创作的歌曲能及时反映战士们的心声,例如:《走得快,打胜仗》、《汽车兵团之歌》等歌曲。1944年,他的成名作《群众是我们的靠山》,一经教唱,流传很快,成为部队保留曲目,并于1964年,作为“抗战歌曲精选”被《人民日报》重新刊载。就是这样,为了抗战胜利的需要,肖民与do、re、mi结下了良缘,走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
抗美援朝期间,肖民写了舞剧音乐《母亲在召唤》以及合唱《再见吧!阿妈妮》(与人合作),深受广大指战员的喜爱,曾流行一时。1953年,肖民担任战士歌舞团合唱指挥,工作之余,对创作难点(和声、配器)边学边用。1956—195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后,拓展了音乐知识,丰富了创作技巧,使他的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男声小组唱《我们是无敌的夜老虎》,巧妙地运用了附点和休止符,形成了富有弹力的节奏,起伏而有内在力量的旋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军战士在夜晚静悄悄的山谷中,机智、敏捷、隐蔽地插入敌人心脏的神奇行动:部队迅速地行进,战士冷静的外表与杀敌的火热内心,这一静一动、一冷一热的特定环境之下的特定情景在歌曲中得到了极好的刻画,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肖民的代表作《人民军队忠于党》既雄壮有力又悦耳动听,渗透着中华民族的音乐特色。1960年春,肖民与词作者张永枚等同志来到了井冈山深入生活,当年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坚持战斗的事迹,激发了肖民的创作激情,队列歌曲《人民军队忠于党》蕴育而生,刊于《解放军歌曲》后在全国流传起来。1961年,它被军委总政治部列为全军必唱的13首歌曲之一。1962年,因演出需要,肖民又为它配上管弦乐伴奏,并在合唱的第四段作了“转调”处理,产生出万里长江一浪高过一浪、气势磅礴的音响效果。
天道酬勤。1964年,肖民共有四部作品:1.队列歌曲《人民军队忠于党》;2.女声表演唱《井冈山上采杨梅》;3.男声小合唱《我们是无敌的夜老虎》;4.舞剧音乐《将军补鞋》等,荣获了全军第四届文艺汇演“音乐创作奖”,奠定了他的音乐创作在全国的地位。此后,肖民曾经担任过广州军区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广州军区政治部创作组副组长,中国音协第三、四届理事,中国音协广东分会第二、三届副主席。
吸取民间音乐宝库的养分
肖民的作品总是融汇了民间音调,展现出民族风格。《井冈山上采杨梅》采用了江西清新活泼的采茶调;《瑶岭夜歌》采用了粤北瑶族情歌素材;《月下话别》运用了粤东客家山歌的音素;《火把节之夜》是以云南彝族民歌为素材,歌曲中一句悠长的引子过后,出现了四四拍的快节奏舞曲,一下子把人们带进了热烈欢腾“火把节“的场景中,接着,一个突然的转调处理,使音乐进入了八六拍的旋律中。在整首乐曲中,热烈欢腾的快节奏舞曲与优美抒情的慢节奏歌唱交替出现,产生出统一对比的音乐美,仿佛使你看到,身着色彩鲜艳的男女青年,手举火把在歌声中欢舞,尽情抒发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由肖民执笔创作的混声合唱《万山红遍》组歌(《韶山》、《井冈山》、《宝塔山》、《万山红遍》),是革命激情与民族音乐特色相结合的佳作,它展现了我国星火燎原的革命历程,给七十年代的青年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也是肖民本人喜爱的作品之一。1973年曾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和北京全军调演中多场演出,广播电台于相当一段时间内播放,至今仍有许多喜爱《万山红遍》组歌的人在传唱它。
歌曲《梅与樱》表达了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交往的美好愿望。创作这首歌,肖民是运用我国五声音阶“徵调式”与日本的都节调式,在音阶方面较亲近的关系创作而成。他将五声徵调式的二级音与六级音降低了半音,就与日本的都节调式相同了,有如欧洲的大小调之间那种亲近关系。这使肖民自己也感到惊叹不已!
肖民坚信:“只有将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相结合,才能创作出一首好的歌曲。音乐的本质是音乐之美和人之真情的二元架构。音乐之美,需要在情感的表达中才能展现;而情感的表达,唯有在音乐之美的范畴内才能得到升华。”肖民对音乐创作过程曾有个精彩的比拟——“绣十字布”:不同时代是十字布的纵线,它与各民族不同特色的横线构成了“十字布”,形成了作曲家创作的背景,他们用自己的彩线(创作实践)绣出了各自不同的精美图案。而图案的好坏就取决于你是否写出了“这一个”,它既不是别人的“那一个”,也不是自己的“另一个”。几十年来,肖民始终有意识地遵循着自己确定的创作理念,即使写队列歌曲,也使它富有民族的音调及旋律。他的代表作《人民军队忠于党》就是一曲将抒情性与英雄性、时代性与民族性完美结合的创作精品。这首歌从诞生至今,48年过去了,它依然响彻祖国的大地,并在我军重大的庆典场合多次奏响。我们为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军旅作曲家而感到骄傲!
张 岚 原广东省音协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