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俄手风琴教育的差异

2008-12-29

人民音乐 2008年4期

  众所周知,手风琴在欧洲诸国非常流行,尤其在手风琴演奏方面领先于其他各洲。这其中俄罗斯就是一个典型代表。1820年左右,手风琴进入俄罗斯,1830年间开始生产手风琴,从此手风琴开始扎根于俄罗斯的沃土上,并于1926年和1927年分别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建立了以教授专业手风琴演奏为目的的中学和大学。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许多与其有关的音乐会、赛事,这样就使得手风琴真正成为俄罗斯普通大众的民间演奏乐器,同时也缔造了许许多多手风琴演奏大师,如利普斯和谢苗诺夫等等。
  正是由于手风琴在当时欧洲如此风靡,在20世纪初,手风琴作为一种西方文化的载体也开始传入中国。50年代,随着手风琴教育机构的创建,中国手风琴艺术开始繁荣发展起来。几十年来,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从事手风琴演奏与教学的专业工作者,同时也造就了大批手风琴爱好者和听众,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文化品位也随着社会潮流而改变,先后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然而社会性的手风琴热潮却开始大幅回落。这种现象还是在各地院校艺术专业纷纷上马,手风琴专业教学日渐普及的形势下出现的。究其原因非常复杂,有社会多元变革带来多元文化选择的客观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与中国自身的手风琴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将着重对中俄两国在手风琴教育方面进行比较,以期能对中国手风琴事业发展有所启示和借鉴。
  
  一、中俄手风琴教育的总体现状
  
  俄罗斯是个风景迷人、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音乐大国和强国。
  从总体上看,俄罗斯的手风琴教育具有覆盖面广、全面性、普遍性的特点。手风琴是俄罗斯人民大众最喜爱的民族乐器之一,无论到了哪里,都不难找到会手风琴的人,而且俄罗斯的所有音乐专科学校都设有手风琴专业。他们的手风琴不仅是舞台上的乐器,也是生活中的娱乐品。无论走到哪里,只要高兴他们都会即兴演奏起手风琴,听手风琴音乐会也成为俄罗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比之下,中国的手风琴教育就出现了许多问题:第一,培养手风琴人才的目标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符;第二,农村学校的手风琴教育发展目前还是个空缺,师资队伍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第三,高质量的手风琴教育科研成果不多,应用于教学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民族音乐教育也还是个薄弱环节。最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各个音乐院校开设了手风琴专业,但是学习人数却在逐渐下滑。受当前办学模式的影响,在中国手风琴教育方面只重视技术、不重视艺术素养的现象甚为严重,尤其是现在的音乐考级热,致使一部分爱好者只苦练技术,却没有广泛吸收各种艺术人文知识,因而出现了许多高技术的“匠人”,而不是真正的艺术家。
  
  二、中俄在手风琴教育方面的差异
  
  中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开始学习西方艺术,解放后,在手风琴教育上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与俄罗斯手风琴教育相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一方面是两国自身的艺术文化的繁荣以及热爱、尊重艺术的态度不同等使然,更为重要的是中俄在手风琴教育体制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中的差异
  从音乐本体来说,要在学习与研究上正确把握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①我们应当承认的是,国际上的自由低音手风琴教学与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教学相比都是“太年轻了”。由于发展时间短,复调文献的创作和运用同钢琴相比,就显得相对不丰富、不完备;又由于原有传统手风琴演奏多声部复调乐曲存在较大的局限,手风琴在以往的教学中“是缺了复调音乐这一课的,不论演奏技术上还是音乐把握上”。②向钢琴和管风琴借鉴教材扩大手风琴音乐的选材面,学习钢琴的教学经验也是不可避免的。俄罗斯手风琴教育在这方面就开展得比较好,它在复调音乐教材的安排和教学中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关于教材体系,他们一方面采用移植的办法,早自巴洛克前期的布克斯特、胡德、帕赫贝尔的管风琴作品,近到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都在运用。另一方面作曲家、演奏家专门为手风琴创作的复调也得以应用。在教学领域,把握风格是总的目的,认真分析、严格训练每一个声部的音乐表现是教学的要求。
  与此同时,俄罗斯各学院也比较重视练习曲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众多教材中加以选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此外,在俄罗斯的音乐学院中,往往对钢琴学习的程度要求较高,这从一个侧面使学生加宽接触键盘音乐文献的广度。尤其可贵的是,俄罗斯还重视人文课程的设置,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美学、俄罗斯文学等一系列人文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培养真正的艺术人才极为重要。
  而我国手风琴专业的学生有相当一些人是从传统手风琴改学自由低音手风琴的,不仅在演奏技术的把握性上需要加强练习曲的训练,而且缺少复调这一门功课,人文教育的范围也很狭窄。这就使得我们教材内容与实际培养音乐人才能力的目标相脱节,造成了许多学生在音乐上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2.教学方法中的差异
  教师是手风琴教育的核心,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会像星星之火,燎原之势锐不可当,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在俄罗斯,各级音乐学院的教师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出来的,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与中国的教学方法也迥然不同。最突出的就是教师采用课堂上让学生练习复调音乐去指导和纠正学生在演奏中的技巧。因为复调作品的训练是手风琴技术训练、声音训练、乐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的多声部层次、深刻的音乐内涵、严密的逻辑和结构,在音乐领域里独放异彩。学生们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对声部的控制能力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力,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此外,复调音乐的训练,对提高学生在风箱控制和运用等诸多技术协调方面也是极其有益的。因此学习俄罗斯的手风琴学生在演奏水平和表现力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中国的教育方法通常总是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做枯燥的训练,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仅说教,不做示范教学。这不仅不能及时发现学生演奏中的错误,同时也使课堂气氛显得枯燥无味。
  在课后,老师也为学生们安排了丰富的课余生活。在俄罗斯,各个音乐院校都有专门举行手风琴独奏或重奏音乐会的小型音乐厅,它能让到场的所有观众尽可能与演奏者近距离交流,演奏者也能从观众的情绪中得到反馈,使演奏更加精彩。在中国,这样适合中小学生的演出活动用的小型场所就太缺少了,而且他们大都被赶鸭子上架,为考级而奔波去了,没有机会去感受大师们的风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的老师都很认真敬业,注意思考和琢磨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同时也通过教学研讨和交流提高各自的专业水平。相比之下,中国老师就缺少一些轻松愉快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反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尽了苦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教学理念和职业趋向的差异
  在俄罗斯的各级音乐学院中,对音乐人才的培养是多向的,目标也非常明确。每一个学生毕业去向基本都有安排。同时,他们也有严格的淘汰制,对于不具有继续培养潜力的,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要求的学生都要淘汰掉。但他们对那些半路淘汰掉的学生也都有比较好的就业安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尽其才”。比如学生在学校期间接受专门的伴奏训练,那么学生毕业以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不同的团体,专门从事伴奏工作,但必须要在学校中获得一种资格的认定,如果你经过考核后被认定,学校就可以给你颁发相关的证书,这时你就可以从事相应的工作了,如去教堂或者一些合唱团担任职业伴奏工作等。
  
  相比之下,中国从音乐学院附中毕业的学生,若考不上大学前景就非常渺茫了,所学的专业也几乎废掉。特别是手风琴专业的学生,加之课程设置单一,学生的出路一直是一个让人困扰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手风琴专业的选择。
  另外,在俄罗斯由于普通学校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各种不同专业的基础人才,因此音乐课在教学上有着十分明确的教学定位。他们的培养方向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和一定的音乐表达能力。总之,他们把学生能力的培养当作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因而在俄罗斯学习手风琴的毕业生可以有演奏、作曲、指挥、伴奏等多种工作的职业选择。而在中国,手风琴专业的学生面对的似乎只有三条路:一是加入业余教师队伍中从事业余手风琴教学,二是出国留学,第三只有改行。因此中国应刻不容缓地从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中走出来,重新塑造新的手风琴教学理念。
  4.普及教育体系的差异
  除了专业领域,在俄罗斯的普通中小学内的手风琴教育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手风琴课就像其他主要科目一样是必须得到保证的。普通学校中的手风琴教学多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和基本的音乐技能为主。当然,这也不完全是校内教育的任务,俄罗斯整个社会的音乐氛围都对学生起到了催化作用:艺术博物馆多,演出场所多,高质量作品多,看演出的人多,这些都为俄罗斯手风琴普及大众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而在中国手风琴的普及教育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一方面大众认为手风琴的演出不合口味,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加之蜂拥而来的多种音乐形式的出现,使得手风琴从大众的音乐生活中逐渐消失;另一方面在选择演奏乐曲时,手风琴演奏者也总是追求高、难、深的艺术效果,结果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要知道,阳春白雪固然美丽,但毕竟曲高和寡。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手风琴教育多以教授音乐考级测试内容为主,这使得学生为了考级而忽视了基本技巧的训练。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兴趣最后也被这无休止的“考级战”消磨掉了,这也使中国手风琴的普及教育不能完成应有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手风琴教育的未来
  
  针对这种现实,我们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本文作者针对中国手风琴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以下意见。
  1.从手风琴教育体制方面看
  我们应强化教学内容与音乐能力培养的一致性。针对专业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我们应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曲目、教材,同时增加能够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课程设置。在业余教学方面,我们国家设置了考级制度,同时伴随着相应的考级教材,它们大多选取的形式只适用于独奏,且曲目难度不当,因此我们应该对考级教材重新编写,着眼点应放在普及、欣赏、易学,曲目选择面广,重在能力培养等方面。本着体现手风琴风格的多样化,学习者的兴趣化,大众喜爱,适合演出,易于学习的指导思想,在其中可能增加独奏、歌曲伴奏、重奏与其他乐器协奏等多项内容,使单一的演奏形式变成多功能的音乐创造力。同时还要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组建手风琴曲目资料库,供教师与学生选择,为爱好者创造更大的自由空间。
  我们应强化师资队伍与音乐能力培养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在学习专业知识外,多接触一些音乐以外的知识,不断自我充电,多关注国内外手风琴发展的情况,做好创建完备的信息资料库和手风琴理论研究等工作。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同时,完善自我。其次,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是永无止境的。在教学中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潜心找出解决的方法,逐渐积累教学经验,特别要重视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讲课手段去提高学生手风琴演奏的能力。
  2.从手风琴教育发展方向看
  手风琴艺术是一门世界性的文化艺术,也是个年轻的艺术。中国真正是从五十年代才开始接触手风琴演奏教学的,而世界手风琴专业在五十年代以前就已有了很高的水平。我们到了九十年代开始才真正有了与世界的交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快速地提高我国手风琴技术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有选择地走出去观摩国外高水平的艺术节和相关比赛。也可以深入到国外一些专业院校中观摩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吸收新的手风琴信息和技术,而且对世界手风琴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也了解得非常清楚。因此我们可以说留学是中国手风琴未来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同时,近年来由于我国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手风琴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突出的事情当属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手风琴艺术节”,艺术节期间举办中外手风琴专场音乐会、大师班讲座和手风琴独奏、重奏、手风琴室内乐、手风琴合奏及轻音乐风格手风琴独奏比赛。这一盛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手风琴艺术的交流,为中国手风琴艺术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
  结语
  纵观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中国手风琴事业在几代手风琴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在喜悦之余,我们也应该看到俄罗斯手风琴教育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手风琴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人的音乐审美认识、想象和创造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人们娱乐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要振兴手风琴教育就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依靠开拓的思维和先进的科学方法,研究和挖掘适合我们国家手风琴发展的道路,同时引进和借鉴俄罗斯等国的先进经验,使我国手风琴事业更好地走向美好的明天。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学科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P596.
  ②王域平.《业已“接轨”更需自省——中国天津国际手风琴艺术节有感》[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2.(4):P42.
  
  谢 雁西安音乐学院键盘系讲师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