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像研究孩子的教育一样研究大教研的互动

2008-12-29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7期

  园本教研就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其根本的变化在于把过去完成任务似的教研活动转变为研究自己的问题,自己研究问题,研究有问题的自己,变自上而下的被动教研为自下而上的主动教研。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核心,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基础。作为教研组长,如何提高教研活动中的互动性是我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就像寻找教研重点的真问题一样,我们也需要寻找教研互动中的真问题。教研活动过程中的互动问题主要有:(1)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活动中缺乏事先预习的习惯,不能体现实践研究中的收获;(2)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强,活动中缺乏问题的争议,只是求过;(3)教研组长不善于运用教研策略,缺乏对教师个人特质的分析;(4)教研活动气氛紧张,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感觉负担比较重,不能发自内心地引起互动。
  研究幼儿和研究教师都是对人的活动的研究,必定有其共同性。在研究幼儿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师生的互动、环境的创设、教育策略的运用等进行研究。在教研工作中,我开始思考如何运用幼儿研究和教研工作研究中的一些共同点,借鉴探索幼儿教学中的点滴经验,去研究教研活动中教师的学习特点、教研策略、教研内容方法的选择等,使教研活动更有效地进行。
  
  像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一样研究教师的个人特点
  
  幼儿园共有教师16名,其中,高级教师4名,一级教师6名。有3名教师准备参加高级职称的评审准备,高级保育员2名。有10位教师参加本科学习,1位教师本科毕业,2名教师参加了育婴师的学习。可以看出,我们的师资队伍体现了发展水平的平稳、教师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专业学习的内驱力,我决定对幼儿园的每位教师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判。
  我们的许多骨干教师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都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长,有的善于游戏的讲评,有的善于运用师生互动,有的善于运用儿童化的语言,还有的教师每个年龄特点把握到位,集体活动中的提问预设有策略。但是,骨干教师的辐射意识还不强,在教研活动中对教研经验的介绍、问题的互动作用不强。
  另外,青年教师是一支非常有潜力的队伍,可贵的是我们可以在每学期的实践活动中看到他们的进步,每个教师在教学技能上都有自己的特长,可见他们是一些会想、会学、有能力、敢尝试的年轻人,但是由于主观能动性的缺乏,在教研活动中缺乏想说、想问的主动性。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我认识到每位教师的优势和不足,就像我们在研究孩子的特点时一样,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扩大孩子的闪光点。因此,在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中,我采用“教研自主十分钟”的形式,鼓励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利用教研互动十分钟,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同伴共享经验。由于活动是自主申报的,更体现了每位教师的自主意识,使能力强的教师发挥更大的价值,使有技能而胆子比较小的教师得到了锻炼。
  
  像进行幼儿活动预设一样预设每一次教研活动
  
  在预设孩子的集体活动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孩子的已有经验、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活动中的提问预设等。我们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同样需要进行类似的预设思考。
  1.在开展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时常要求集体活动需要孩子达到一定的经验才能开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火候。像开展孩子的集体活动一样,注重教研活动开展的火候。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同样需要注意火候问题,教师的已有经验是什么,需要进一步丰富的经验是什么,对每一次研究的专题是否有深入的实践和理解,对教研活动中的问题的真研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让教师们不断有新鲜感。在本学期,我们的教研活动有集体形式、教研组分组、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分组、案例研讨、走进游戏、小故事比赛、自主十分钟等形式,分组的讨论形式是教师们比较喜欢的,在活动中教师的发言率明显提高,氛围更加宽松。
  3.注重每一次的预设。在进行幼儿的集体活动前,教师对活动的预设非常重视,特别是教师的回应与提升,在教研活动中这同样可以体现教研组长的水平。因此,我认真做好每一次教研的专题,做到学习在前,做到每一次教研活动后都有有关主题的总结,帮助教师进行归纳提升,使教师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都有收获,增加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学习的主动性和信心。
  大教研活动有着它的特殊价值,作为教研组长的我们要更好地发挥它给教师带来的价值,使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就像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那样自然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