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迎接1对1时代的到来
2008-12-29林建祥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7期
台湾陈德怀教授在发给G1∶1联盟同仁的一封电邮中,详细介绍了1对1学习的探索历程,特别提出华硕近期发布的易PC——一种廉价的笔记本电脑,中小学生将基于此类笔记本电脑有一个合适的电子书包,并意识到中小学校1对1学习时代更加临近,希望大家积极合作实验,促进数字学习时代早日到来。我读后感到意见明确,问题重要,传给大陆有关同仁,以便大家共同研讨。现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又决定将陈德怀教授的电邮全文登载,目的希望听取更多一线老师的看法。
为什么我也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呢?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计算机的出现,以其强大的计算或信息处理加工性能,具有分析、综合、建构及类似人类思维,灵活应对创新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超越了传统的电视,电影等声像设备的形象表达播放的功能,导致许多先进的学习理论,如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有实现的可能。但是,我们当时真正投入到教育技术中来,是由于看到苹果公司与IBM公司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不久国内还有中华学习机,每个学生有享有一台的可能,虽然那时功能还很简陋,但是已经呈现出特殊的学习作用。例如:当时LOGO语言进行主动动手进行建构创新学习的实践。
但遗憾的是,这种设备性能不断发展,而价钱仍然很贵,即使在美国中小学校也经常是几个学生在课上共用一台。以致不久前,美国专家也同意把每个人有一个终端即1对1作为美国教育要实现的关键目标。做不到每人拥有一台,教育不会进行实际的变革。在我国大规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从整个社会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即建互联网开始的,互联网是基本建设,需要国家力量投入,否则不会有远程跨省跨国的信息交流共享的环境。教育信息化这个大话题,首先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接着才是信息素养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但是如果每人没有作为网络终端的机器,没有支持学习的机器,又如何能得到实惠呢?没有教室内教学的改进、只有课外开放的学习容易流于肤浅,武装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花了不少钱,也有作用,但长期停留在单向的演示,而没有人手一台,教室教学的改进又是很艰难的。比如数学新教改,利用数学软件进行主动探试的学习,几乎非常困难,因为需要大面积的1对1的实现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变革。从几年实施后的反思来看:每人有一个,既是非常重要的,又是极大的挑战。
1对1联盟具有共同的理想,但全球各个地区情况区别很大,实现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同样需要认真研究,在我国更需要特别研讨。
技术设备层面:如何得到既廉价又适用的设备是先决条件,MIT的百元电脑项目,要缩短信息分化鸿沟,中心问题也是如何得到廉价又适用的设备。然而,学习又是很复杂的,如果一味廉价,一味简陋,没有增强学习的能力,虽便宜也不能适用教与学的需要,是站不住脚的。台湾曾进行许多尝试,如电子字典、PDA、平板电脑,如果功能不够,不久也会被淘汰,现在终于看到易PC的出现,功能足够强大,而价钱接近可以承受,而产品在市场上可以立足,这对于1对1学习是重要的信号,进而可以到开展采用型的实验。
中国大陆之大,情况之复杂,整体上与台湾是有差距的。对于技术配套设备需要进行分类,以便适合不同的情况需要,按照性价比是否可以分为几类。
● 多媒体技术教室
支持教学内容呈现,情境创设,但局限于单向传授。这里也有几个层次:通过光盘传递;使用电视机播放视频材料;通过卫星传递接收数字信号、数字教学材料到计算机。
● 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大屏幕、计算机、投影仪……西部边远农村即使这样配置也还是需要长期的努力。
● 双向的师生交互教室
由简单的1对1实现作为过渡。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设备基础上,首先增加交互反馈系统。每个人一个小遥控器,进一步有能力时再增加交互白板,教室增加了交互,就大大活跃了课堂。这样在边远省份,与大城市郊区,在设备配置分类上,在多媒体教室与人手一台计算设备之间,增加一个交互教室类型的阶段,投入要省一半或更多,这就可以提早初步体验1对1的好处,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
● 真正的1对1计算设备
这要分若干层次,计算机教室中,或四个学生一台,再到每人一台移动设备PDA或小PC——平板电脑。特别是大城市必须通过有少量设备齐全的示范校进行实验,再逐步推广,这样较为稳妥。否则仍有投了大量的资金而无实效的可能。
具体采用哪种形式,需要按当地经济社会条件,不同的起点,作出不同的规划决策,共同推动相应课题的试验。对于真正的1对1最后的层次,中国大陆大城市一般都有这个条件,与台湾整体装备条件不相上下,可以加强合作探讨与交流。
2.社会经济层面:需要按照社会技术传播规律,跨越从效益到效率的障碍鸿沟,细致推进;需要通过产学研相结合,进行科学的实验示范,逐步为教师所接受。陈教授一直强调通过科学试验,采用渐进推广的步骤,才能避免兜售过分而实效不足的弊病,才不致再度中途夭折。为此,一方面,需要各地区的区域推进的前瞻性规划。根据不同条件确定不同的起点,系统规划,区域推进。要特别注意,区域教育领导、学校校长与一线的教师的参与支持。即使大城市也必须从少量设备齐全示范校开始,取得成效,健康地推广。
但大面上的学校没有真正1对1的条件,也不要死等,在低一级的设备支持下,也能有效果,特别在使用中会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为以后真正实现1对1打下很好基础。在组织上,教育领导应该把教研与技术两支力量统一起来,互相配合,促进课堂,促进教改。
建立产业与示范校,与专家指导的合作。从效益到效率的障碍鸿沟需要细致推进,产业要发展服务的机制,做好产品的培训,技术的维护,有效应用策略研究,提供这种进到采用阶段的研究也非常重要,而这一点常常是容易被忽视的。若能把课题立在企业上,由企业进行采用阶段的研究,则大有裨益,因为企业会更关心应用研究的实效。另外,包括建立多种配套产品的捆绑,需要一定的联系但是异质产品的产业联盟,共同为同一教师群体服务。政府的职能应该利用影响力来引导产、学、研形成和谐的联合。
陈教授提出的1对1学习问题,也是大陆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瓶颈。从个人经历回顾,事隔几十年的努力后也仍是大问题,但又不能因为经济条件不足而放松努力,自甘落后。在此提出一些想法,仅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共同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