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2008-12-29贺旺贞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7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信息技术后,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学生在情感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媒体活动,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多感官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缩短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达到使学生“学会”和“会学”的转变,为小学语文全面落实课改精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简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兴趣
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声像趣味效果,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海底世界》一课中,教师讲到海底物产丰富这一部分时,展示出《海底世界》的课件。这时,学生们个个都瞪大眼睛,尽情地观赏着眼前五彩缤纷的鱼,千姿百态的海藻,还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似乎已置身于海底。这时让学生讨论回答:“你看到了海底有些什么?”这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教师问:“海底有那么多鱼,课文为什么只写这几种。”学生又马上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之中,明确了课文选材和写法。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感知理解了语言文字。这样,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感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文质兼美,情感性强。由于学生受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社会环境、阅历的限制,课文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有时难以沟通。然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媒体,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式,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情感共鸣,帮助他们理解教材内容。
如《虎门销烟》一课,由于身处现在社会的小学生不了解160多年前的中国社会,不了解当时鸦片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危害,也就无法理解课文中的语句。通过图片展示鸦片以及吸食鸦片的人,来了解鸦片的危害;再通过观看影片《鸦片战争》让学生目睹了当时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充分的情感基础。
运用信息技术,开阔阅读视野
多媒体计算机能储存大量教学信息,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阅读材料,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在教学中,可以按照知识点来划分教学内容,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如《南极风光》,这是一篇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光让学生体味文字毕竟是比较抽象的。教师事先搜集有关南极气候、地形、动物、南极光等知识的文字和图片,上课时让学生根据相关资料,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其视野。
运用信息技术,启迪创新思维
学生在对语言文字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丰富了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新的火花。比如在教学《捞铁牛》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了沉在河底的铁牛的过程,使学生由衷地感受到怀丙和尚不愧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索精神。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兴致勃勃,自由讨论,纷纷为怀丙和尚出谋划策,找到了更完善的捞铁牛的方法。教师让学生把他们想出的好办法输入电脑演示出来,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及时反馈。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