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学情问题及对策

2008-12-29邓华声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7期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的广泛深入开展,课堂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在教学中,难免存在着有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及对新课标的理解和体会,粗略谈谈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学情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问题一: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标不对,信息意识不强
  
  不少学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等同于学习电脑,目标定位在学习电脑和软件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把信息技术课变成单纯的技能训练课。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学生为“学”而学,“学”与“用”脱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无自发、自主的信息需求,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应对策略: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领悟新课标的精神,设计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设计,营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的学习氛围,要学生明确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与阅读、写作、计算一样的文化教育基石和终身有用的基本能力,学习信息技术的目标就是客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的信息素养综合提高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协调发展。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有效的途径。任务驱动法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实用的任务之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充分认识到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得到锻炼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如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制作一份介绍东莞新八景的电子报刊,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了任务的目标和做法,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展开搜索资料、版面设计与制作、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等文本信息加工、处理、表达等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形成能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
  
  问题二: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平衡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每位学生由于受到初中各学校教学水平差异和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都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同时也表现出学生自身信息技术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不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应对策略:深入了解与分析学生的情况,实行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关注全体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为此,针对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和自身知识结构不平衡的现状,我们采取了分层教学、分组教学等模式进行教学活动。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在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有利于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中,要求学生开展《革命先驱——孙中山》多媒体作品制作实践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A类学生(学困生),要求他们制作4张具有背景色、文本、设立项目符号、简单动画效果的作品,B类学生(中等生),要求他们制作5张以上具有个性化背景、艺术化文本、图文叠加,添加动作按钮和超级链接,不同的自定义动画及播放方式的作品,C类学生(优等生),要求他们制作6张以上具有个性化背景、艺术化文本、图文叠加,对幻灯片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及播放顺序,添加个性化按钮、超级链接、背景音乐、视频,设置播放方式的作品。
  分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差异分成若干协作学习小组,小组内成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呈阶梯状分布,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内成员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达到了不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如在《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的教学中,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快乐校园》图形图像素材的采集与加工实践活动。首先,要摸清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情况,然后将全班按层次混合分组,每组4~6人,有人从网下载图形图像素材,有人用数码相机拍摄图像,有人用Photoshop制作图标、调整图像色彩等,每人都积极发挥自己的专长,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学习图形图像素材采集与加工的方法和过程。
  
  问题三:存在重操作技能学习,轻理论知识学习的现象
  
  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由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两部分构成,不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操作技能学习,而轻视理论知识学习。这样会造成一种要学生完成一项操作很容易,但是如要学生说出操作所出现结果的原因或原理时,则比较困难的现象。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不够全面的,不利于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不利于学生全面提高信息素养。如在《IP地址及其管理》的实践活动中,用Ping命令检测网络的连通性,命令操作简单,但要学生说出网络不通有哪些原因,怎样解决,则比较困难。
  
  应对策略:紧扣实际,活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采取“以学促用,以用促学”的措施加强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内容安排以任务引领,理论知识穿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学习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并运用理论知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活动以研究性学习、学科整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紧扣实际,活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亲身体验到学好信息技术的价值和意义。如学生在开展《保护水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时,要制作《保护水资源》的多媒体宣传资料,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多媒体制作技术,而且更需要掌握制作规划、文字稿本、制作脚本、布局设计等多媒体前期制作的理论知识,只有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将多媒体作品制作好。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中,用数字探究仪器探究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实验时,运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Excel进行计算、分析实验数据,直观呈现分析结果,从图表中有助于找到规律。如运用所学的《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的理论知识,采取防病毒、身份认证等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保护好电脑的系统及数据,科学设置银行卡的密码等。
  
  问题四:学生不善于梳理和归纳总结所学知识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边讲边练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知识与学生操作训练会交替进行,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够系统,在课后,学生会因科目多、时间紧、学习任务重而没有全面、及时梳理和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以至“一学就会,过后就忘”。
  应对策略:采取自我反馈和自我评价的手段,促使学生养成梳理和归纳总结知识的学习习惯。
  我们利用课堂小结或教学网站的在线课堂,帮助和指导学生依照教材的《本章扼要回顾》和《本章学习评价》认真做好本章内容学习情况的自我反馈,自我评价,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以梳理,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总结出条理清晰的系统知识,综合评价自己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全面梳理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面对新课程、新理念,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认真“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案”,而且更要认真“备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兴趣、特长等学情,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及信息素养都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