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象限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2008-12-29王陆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7期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主席顾问及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NRC)的主席唐纳德·E.司托克斯在其撰写的《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的专著里,提出了科学研究范式的一种“象限模式”,即用横轴“受应用考虑影响的程度”和纵轴“基本认识边界的程度”将平面分为四个象限,分别代表四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目前司托克斯共命名了其中的三个象限:
(1)左上角的玻尔象限——代表了纯基础研究,这类研究追求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其基本认识的边界强度很强,而其考虑应用影响的程度很弱。该象限用发现了原子结构模型的尼耳斯·玻尔的名字命名。
(2)右下角的爱迪生象限——代表了纯应用研究,这类研究仅强调应用,基本不考虑对事物的基本认识,所以其基本认识的边界强度很弱,而其考虑应用影响的程度很强。该象限用卓越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字命名。
(3)右上角的巴斯德象限——代表由应用问题而激发的基础性研究,这类研究从应用问题入手,不仅重视解决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还注意寻求对事物的基本认识,是一种由特殊认识到一般性认识的研究过程。因此其基本认识的边界强度很强,考虑应用影响的程度也很强。该象限用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的名字命名。
巴斯德对科学的贡献,除了他对微生物学开天辟地的成就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的研究历程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这对我们进一步反思中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范式具有重要意义。巴斯德一生的重要研究,几乎都从应用问题入手,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而不是像玻尔那样追求所谓的“纯基础研究”,也并没有像爱迪生那样将解决应用问题当作研究的目标和终点,而是在解决应用问题的同时,特别注意追求这些应用问题背后的科学意义。因此,他的研究是一种从应用性研究到基础理论研究的历程,成功地跨越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反观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以范畴推演为主的思辨性研究和以经验总结为主的感悟式研究为主流,并与数量相对较少的以“实验到实证”为特征的“科学”研究相对立。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科学”研究中,应用研究所占的比重最大,而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应采纳巴斯德象限的研究范式,化解实践取向的应用研究与理论取向的基础研究的对立矛盾,将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与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两者统一起来,促进两类研究的结构均衡,以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互动中寻求实践的增进和理论的发展,这就需要大学与中小学建立起平等、合作的研究伙伴关系,共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体系,克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研究领域的所有研究者的共同责任与历史使命。
作为《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我非常愿意看到在这本杂志上有更多的大学与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上的合作研究成果,以及具有鲜明巴斯德象限特征的研究。衷心期望所有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者都能与这本杂志共同成长,也期望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一直有《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