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数字化学习者的故事

2008-12-29张渝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8期

  张渝江,1973年10月出生于重庆江津。现任教于重庆市江津区聚奎中学,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重庆市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MCSE);《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特约通讯员暨《域外采风》栏目主持,探究性学习模式MiniQuest首译者;知名教育2.0社区“教育掘客”(edudig.net)站长;“教育中文翻译”网站(www.edu2do.com/fanyi)核心成员;个人博客:教育技术资讯(www.donews.net/zhyujiang/)。
  
  我把自己称作数字化学习者,英文叫e-learner,就是使用数字化方式来学习的学习个体。我是怎么成为数字化学习者的呢?我想下面的故事能让各位了解我成为数字化学习者的历程。
  1994年我从一所普通专科学校——重庆师专毕业,被分配到川、渝、黔交界的山区小镇初中当化学教师。在这个交通和信息都非常不发达的地方工作和生活,我迷茫过,埋怨过;可是在每天傍晚对着群山发呆的时候,我的胸中却心潮澎湃。在默默地工作了4年后,我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5000元买了一台586电脑。从此,我的生活与电脑结上了缘,人生的道路也变得开阔起来。
  
  求学记
  
  利用大学时学过的一点286电脑的基础,通过自己的摸索,逐渐掌握了Windows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1999年当地的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开始装配计算机网络教室,可是我对于网络知识却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先后自费到重庆大学参加了Novell网络和Windows NT网络知识的培训,并获得了当时热门的MCSE(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证书。通过学习,我掌握了局域网组网技术,也见识到了互联网,并且认识到了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学习平台。这些学习经历为我以后成长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和数字化学习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网记
  
  刚买电脑那会儿,我所在的小镇除了几个单位装有电话外,还没有私人能装电话的。为了上网,只好半夜偷偷把
  台式电脑从宿舍搬到办公室,利用163账号拨号上网。幸好得到了当时的校长,也是我现在的好朋友邓正益的支持,因为互联网的确让喜欢学习的我们大开眼界、兴奋不已。由于网速慢,上网费用高,再加上来回搬动电脑也很累人,所以每次有机会上网,我俩都非常珍惜。在这个偏远的小镇,正是通过这偶尔的几次上网点亮了我们心中的明灯,找到了为之努力的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上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的学习需求。在接下来的几年,每个周末,我都要乘一个小时的车,到山外附近较热闹的镇上网吧去上网。用这几小时的网吧时间搜集资料,拷贝在16M的U盘上带回学校,然后用一周的时间来学习U盘上的资料。
  2003年,电信宽带终于进入了这个山区小镇。在我的建议下,我们学校成为第一个客户,装上电信宽带用ADSL连上了互联网。随后我利用自己学到的技术,很快把整个学校变成了宽带小区,每台电脑都能连上互联网了。从此,这个偏远的小镇学校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我们也告别那些艰辛上网的日子,让自己的数字化学习之路更宽阔了。
  
  翻译记
  
  随着电脑在中小学的普及,CAI课件制作成为当时的一个新的潮流。我的第一个课件是利用PPT制作的,并获得了县级一等奖。在后来大部分时间里,钻研多媒体课件制作是我的兴趣所在。后来我成为当地知名的课件制作高手,甚至远在重庆市区的教师都翻山越岭百余公里坐车到这山区小镇请我帮忙制作课件。同时,我总结的关于制作课件的一些经验和技巧文章也时常发表在相关刊物上。可是随着制作的课件越来越多,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发现这项工作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开始厌倦做课件,并通过网络学习一些新的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知识。
  在2001年,Intel未来教育和WebQuest进入了我的视野。通过对这两类新的教学模式的学习,我豁然开朗。原来学习是可以通过学生利用电脑和网络自主进行的。进而我又思考:有没有比这两种模式更好的方式呢?在互联网搜索中,我无意间发现了MiniQuest,这是一种比WebQuest更简单,也更容易在中国实施的网络主题探究式学习模式。于是,我开始尝试着翻译相关内容,希望让它能像WebQuest那样被国内教师所知晓。由于当时互联网上还没有出现博客等可以让个人发布信息的平台,于是我把翻译好的介绍MiniQuest的文章投给了当时向国内教师介绍和推广WebQuest的惟存教育网站。很快,我就收到了站长柳栋老师肯定的答复,文章也经过柳栋老师的修改后发布在惟存教育网站上。随后这些文章又被《信息技术教育》(现更名为《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采用,公开发表出来。从此,MiniQuest开始被国内教师知晓,并经由柳栋老师和《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的推广在华东和华南中小学普及开来。现在MiniQuest网络探究式学习模式被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材所收录,成为官方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之一。
  通过这段经历,我发现翻译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的途径。在后来的几年中,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主编王黎明老师的鼓励下,我又译介了一系列的介绍国外教育技术的文章,进而成为了《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域外采风》栏目的主持人,也为后来成立“教育中文翻译”网站打下了基础。
  
  博客记
  
  2003年,喜欢追逐新技术应用的我成为中国第一批教育博客。在当时的博客先驱毛向辉和柳栋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了我的Web2.0之旅,并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数字化学习者。
  其中有这样的一则小插曲。当时博客在国内刚起步,技术界的毛向辉和教育界的柳栋打赌:2003年会不会出现第一位校长博客?在博客圈看到这则消息后,我立即向我学校当时的校长邓正益展开攻势,并试图说服他写博客。这位和我一起学电脑的年轻校长接受了我的建议,在我的帮助下很快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博客。旋即,前面的赌局便有了结果,邓正益成为中国校长博客第一人。
  利用互联网,我拼命地吸收着网络上的知识为自己所用,并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意想法发布到个人博客上,同时也通过博客认识到了许多同我一样的数字化学习者。目前,我的个人博客“教育技术资讯”(http://www.donews.net/zhyujiang/)已经成为我与其他数字化学习者学习和交流的一个平台。
  2006年,通过博客,我认识了民间教育人士、数字化学习者余扬。在共同的理念和爱好的推动下,我们一起创办了“教育中文翻译”博客网站(fanyi.edu2do.com)。这个网站在“翻译即学习”的理念指导下,招募志愿者向国内教师译介国外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成果。现在这个网站凝聚了一大批数字化学习者,已经发展成为数字化学习的社区“益学会”(edu2do.com)。
  
  掘客记
  
  近几年,以博客为发端,维基、播客等Web2.0应用迅速在国内普及开来。在数字化学习历程中,这类以分享和创造为主题的网络应用让我个人体会到这是一种非常棒的学习工具。2006年初,我在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分会的年会上提出了在教育中推广Web2.0,得到了桑新民教授的认可,并作为了当年网络教育学会的工作目标之一。随后,我通过网络协作,与上海师大苏州博士后工作站培训部主任齐伟,以及余扬一起创办了“教育掘客”网站(edudig.net),开始了Web2.0为教育服务的探索。
  教育掘客是专门为教育领域服务的社会化网络书签网站,帮助教育界认识收集、分享教育资源的协作平台。这个网站在2006年的全国教育特色主题网站评选中获得一等奖。许多教育技术专家和教授也在其博客中推荐这个教育Web2.0平台。
  从1998年买电脑到现在,我的学习历程经过了近10年,其间通过电脑和网络我享受了数字化学习的乐趣,也从中成长起来。我觉得,互联网是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而我则是在这海边拾贝的众多少年中的一个,期待有一天能与伙伴们一起找到美丽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