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发展
2008-12-29洪国强吕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8期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从单纯数据运算扩展到信息处理。到了目前阶段,可以说,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应用已经远远超过单纯的数据运算应用。相对应的,学校课堂中的计算机课也改为信息技术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而教学内容也从单纯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教学升级为学生的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进入到学校课堂,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课程内容也从最初的单纯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教学,演变成学生综合信息能力的培养。然而,面对当前社会中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容量,仅仅靠信息技术课来完成学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全部课程的学习是根本不可能的。相对来说,课时量更大和教学手段已经相对落后的传统学科,才是要改革的最大目标。把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到传统的学校教学之中,从而给传统学科教学带来全新的面貌,极大地提高传统学科教学的效率。
■ 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的媒体丰富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社会和老师安排的,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学习。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外部信息刺激与内部心理选择共同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多少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决定于学生内心选择性地接受了多少。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动机是决定学习效率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对于学生内心不感兴趣的知识,学生一般无法接受或者接受的程度非常低。实践表明,把学生的被动的强制性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兴趣性学习,让学生从“要学”变为“想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而多媒体技术能在学习中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声光享受,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2.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刺激多样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多渠道的信息刺激能提高学生记忆和学习的效率,这一技术已经被有经验的老师经常性地有意无意地使用到课堂中去。有经验的老师会在讲课时,利用动作和肢体语言,在给学生声音刺激的同时给学生以一定的视觉刺激,从而给学生以更深的印象来加强学习的效果。而教育心理学也认为,综合性的多感官刺激比单一的感官刺激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保持。而多媒体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以后,多媒体演示中本身就带有丰富的声音信息,多彩的图片和生动的视频动画效果,能增加学习中信息刺激的渠道,从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同时给学生以信息刺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3.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被动性的学习中很难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容易产生注意疲劳。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有经验的老师一般不会讲太长的时间,往往会在讲一节课的中途几次停下来通过组织教学或者把讲和练穿插起来,从而把被动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交叉进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保证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技术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交互性。在多媒体的交互性学习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随时更改学习的流程,随意在被动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中变化,从而可以在每节课中更可能多的时间内保持住自己的注意力。这也就符合了近几年新的教育理论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信息技术同时包括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中后,我们不光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用分组和协作的方法,把协作精神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能力和人际关系,从广义上来提高教育的效果。
■ 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手段
在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出现在学校课程中的时间还不长,信息技术和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还处在探索阶段。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完成。
1.在信息技术课中,除了要学习信息技术本身,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的资源,穿插整合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强化和练习。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生打字的时候练习和强化小学语文中的拼音知识;在上网的时候,向学生强调网络安全和公德教育;在讲解操作系统的时候,结合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这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第一个途径,就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合和强化其他各学科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2.另一个途径是,在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生的高效率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极大地提高其他学科的教学效率。在前面,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新生教学手段的巨大优势。其实,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早已经开始在其他学科教学中,通过制作课件和教学软件的方式,来整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 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发展阶段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生的工具,应用到学校课堂教学中,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在第一阶段,信息技术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它是作为一门学科和技术,单列出现在学校课程中的。那个时候,由于设备和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及信息技术本身尚处在发展时期,不可能被广泛应用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整合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和网络应用门槛的降低,计算机和网络开始进入到百姓家庭和社会各行业。信息技术也开始被普通老师所掌握。这个时候,提出了信息技术和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尝试使用这一先进的教学工具来提高传统学科的教学效率。可以说,这一阶段是信息技术开始普及但尚未完全普及时,教育行业对这一新兴技术的有限要求。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开始作为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必备技能而加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则随着应用成本的降低而日益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必备技能而加以学习和掌握,这个时候,信息技术和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融合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必备技能,学校将有可能不再单列信息技术课程,而把它像语言文字课程一样融入到传统学科课程之中而消失。那个时候,信息技术会成为传统学科课程的基本工具和手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就像当初纸张的发明和应用,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和纸的普及,而成为我们教育过程中一个司空见惯的工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