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信息技术课程创生的实践
2008-12-29朱彩兰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8期
根据美国学者辛德尔、波林等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种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试取向、课程创生取向。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相互调试取向则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新课程倡导教师对课程的创生,认为课程是动态创生的结果,而不是预设的文本。信息技术课程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教育理念,也呼唤着教师的创生精神。那么教学实践又如何呢?本文将根据案例进行说明。
教材认识上,深入理解,积极应变
案例《声音的采集与加工》对应的教材内容是浙教版“5.1 声音的采集与加工”,依次包括“5.1.1 声音文件的存储格式”、“5.1.2 声音的采集”、“5.1.3 声音文件格式的转换”、“5.1.4 声音的加工”四部分内容。作者没有按照教材顺序讲授而是通过设置活动将上述内容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声音的编辑活动中逐渐接触到声音文件的存储、格式转换等内容,从而避免了单纯理论学习可能出现的枯燥。在活动主题设计上,教材是围绕《快乐的校园》中的背景音乐和解说展开的,作者则根据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安排了配乐故事、音乐专辑等主题,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经验。
根据思想观念的不同,对待教材也有“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分,长期以来尤其是课改之后倡导的是改变拘泥于教材的状况,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其实质就是希望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教材,以驾驭和超越教材的态度实施教学。教材不过是教学的质料,对教师有启发与引导、辅助与促进的作用,却不能规约与限制、束缚与捆绑。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智慧,在教学中“生成”。简单地说,“用教材教”一般表现为教师根据自身教学风格、学生水平、设备状况等因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体软件等方面对
教材进行适当加工,使其贴合教学需求。
教学设计上,通盘考虑,单元备课
《建设网络家园》案例本身就是针对网站开发的一个单元设计,共10课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为了保证内容的连贯性,教材编写者多会用同一主题来贯穿某个单元甚至是整本教材,单元备课的做法也同此理。其实,单元备课、分节备课都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按照教学系统大小和任务的不同,教学设计可分为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产品设计。其中,教学过程设计又包括课程教学设计(一门课程或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一节课或几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显然,单元备课属于课程教学设计,所以,单元备课、分节讲授是教学设计的必要形式,也是必经之途。这样做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对单元内容进行把握并加以统筹安排,在此基础上具体研究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确保后一节在前一节的基础与铺垫之上进行延伸与拓宽,从而实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整体与局部的双重把握,保证相关内容的连贯一致,保证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
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细心设计
1.引导学生思维
“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案例《首页面的设计和制作》中,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然知晓网站首页需要具备哪些基本元素,本次课的目标在于让学生明确网站首页中组成要素的布局原则。案例设计中,教师没有将布局原则硬性地、直接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精心安排学生对各组成要素如网站名称、栏目列表、友情链接、版权信息等在版面上的位置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据此引导学生分析要素位置与地位之间的关系,经过如此安排,使学生自己领悟到页面布局的基本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改变教师单向“传输”、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的状况,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对话”不是形式上的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回答,它需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促进学生走上“智慧的道路”,从而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建造出“迷人的想象王国”,在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这意味着教师将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在“教学共同体”中,师生共同努力创造出教学的新天地。
2.关注学生差异
《建设网络家园》中,教师将网站开发团队的角色分为项目经理(即小组长)、策划、美工、程序员(动态效果)、网页编辑、测试发布员六种,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角色。同时,专题网站栏目数量也有最低限定,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负责一个栏目的开发。这样,既关注到学生的差异,同时也确保了每位学生的参与及各自工作量的均衡。
《动态效果给网页增添亮色》教学设计中,教师将必做题的任务分成几个难度不同的层次,如基本任务、进阶任务以及挑战任务,在此基础上的第二环节又继续设置了提高题、选做题,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实际需求。
案例中对学生差异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能力水平与兴趣爱好的差异。这些差异都是一种现实存在,教学中需要正视这一现实,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多元的智能发展。针对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教学中经常会采用分层教学的形式,一种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分成A、B班,更为常见也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做法是,在同一课堂内给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兴趣、性格等差异涉及学生个性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提倡弘扬学生的个性,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将系列“控制权”下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掌握发展个性的主动权,譬如选择问题与途径的权利,对作品进行设计规划的权利及作出个性化评价的权利。
教学方法上,精心选用,灵活借鉴
案例《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竞赛》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来展开教学。竞赛的基本特点就是竞争,通过竞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运用竞赛还必须要使学生在竞赛中能够学到知识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此,教学设计中教师采用了两种措施:其一,让各小组搜集资料、整理设计题目组成竞赛题库;其二,告知学生综合应用题教师已在论坛中预先准备了。各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必然会针对本组试题、预知的综合题目进行全面准备,而设计题目、准备答案的过程就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正是由于教师的这些周密思考,才使竞赛没有流于形式。
案例《网关、代理服务器及其DNS服务器的工作过程》则新颖地采用了角色扮演的形式。角色扮演通常被看做是社会型教学模式。该案例使用角色扮演可以认为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待网关、代理服务器及DNS服务器之间的关系问题,将其“拟人化”处理,而人则进行“拟物”表演。这样通过角色扮演营造了一种真实的情境,扮演的学生身临其境,在参与中对有关知识与过程形成理解,其他学生则通过观看表演,对学习内容形成较为直观的认识。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似乎总能看到一种相对流行的教学方法。譬如“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这些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需要在尝试中发现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多数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在模仿中总结经验、逐渐提高。上述案例中的方法都并非时下流行,但符合特定教学内容的特点、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这就是一种成功的借鉴。在教学方法的借鉴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不能机械套用,不能“削”内容之“足”以“适”方法之“履”。譬如简单的内容也非要设计多个“任务”来实现,导致任务的“庸俗化”;(2)不能一味停留于简单模仿的层面,需要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发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特点、与自身教学风格的适切性,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尝试建构。经过反思与建构才可能达到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评价问题上,倾向多元,下放权力
《建设网络家园》较为集中、全面地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其一,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包括对小组成员表现、对小组整体表现、对小组作品等的评价。其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组内自评、组间互评相结合,自评主要是针对本组成员个体表现及负责栏目完成的情况,互评则主要是面向其他小组设计的网站。其三,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内容既有终结性的小组最终作品,也包括过程性的组员建设网站中的表现。值得一提的是,评价项目组成中包含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如“成员表现”一栏列有“顾及他人”、“工作态度”、“讨论交流能力”等评价项目,“网页评价”中则明显列出“版权保护”项目,通过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增强集体意识、协作意识和版权意识。
教学过后,积极反思,追问得失
许多案例都附有教学反思,不少反思都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如《声音的采集与加工》的作者认为,大的主题活动占据时间较多,一学期不宜多用。《建设网络家园》的作者在小组活动中发现有个别小组因为人数较少或成员基础普遍较弱导致事倍功半,据此提醒教师应对类似情况引起关注或作适当干预和调整。《绘声绘影》中教师重申“一定要考虑到主题的实际可操作性,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会做”。
教师的反思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向教师专业行为与活动的反思;二是指向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案例中的反思多数指向教师专业行为与活动,即指向教师的教学活动。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探讨教学中的得与失。为了确保反思的有效性,教学前,需要充分领会、理解课标精神和理念,把握教学内容。教学后,认真深刻反思教学行为、方法的选用、教学的组织,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对学生情况的把握。如此循环往复,教师将感性的、表面化的教学经验作进一步的抽象和提升,最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将得到持续的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创生实践只是少部分教师所为,但从中可以发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新特征:贴近经验、关注过程、面向需求、全面促进、弘扬个性。这是信息技术教师努力的结果,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的展现。相信经过努力,可以看到更多、更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