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回顾与展望

2008-12-29刘向永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8期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至今,已经过去八年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已经公布的背景下,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状况如何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是否符合目前的实际呢,我们需要如何认识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呢,我们应该如何来架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他们既有省级的教研员,也有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充满着期待,期待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得以重生,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 审视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现状与问题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其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现状。浙江省信息技术教研员魏雄鹰老师介绍了浙江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有关情况:“浙江省目前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如下:小学从三年级开始,每周1课时,一直学到六年级。教科书有8本,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相应的教师用书有2本。初中从七年级开始,每周2课时,一直学到九年级。教科书有5本,相应的教师用书有1本。主要教学内容:小学阶段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和技能,如计算机基本操作、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信息管理和安全知识等,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网络道德为主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能更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可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课时已经得到了基本保证。
  然而在发展的背后,却也显现出课程发展的瓶颈与问题。很多教研员、一线教师都提出了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小学、初中内容重复,已经成为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浙江慈溪实验中学的张利波老师就认为:“小学和初中基本学习内容相似(资源管理器、画图、word、powerpoint等),初中也有内容和高中相同(如Excel、Frontpage等),这些内容设置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或多或少地重叠,造成教学浪费。”在2000年,信息技术教育刚刚开始起步,所有的学生都是零起点,为了照顾这种情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零起点课程建设原则是符合当时情况的,但是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发展,零起点以及内容重复已经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小学、初中内容的重复导致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失去了兴趣,进而导致了信息技术课程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其次,内容陈旧,缺乏更新。虽然各地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地更新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但是由于国家未出台有关文件,所以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仍然存在着内容陈旧的问题。山东济南甸柳第一中学的刘子妍老师就认为:“应当根据目前潮流趋势,结合学生思维水平能力,适当加入新元素,如流行的网络应用技术(Blog等)。信息时代也是网络的时代,“网络就是计算机”是早就被人们认同的观点。所以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应以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核心,在掌握操作系统和普通办公软件基本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到网络数字文化的创建活动中来,使其成为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实用课程。”
  第三,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缺乏系统性,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更加强调软件工具,内容也是以学习工具为主,所以课程所呈现的是工具理性,而缺乏对信息素养培养这一课程目标的明确。浙江慈溪实验中学的张利波老师就认为:“目前初中的课程内容总感觉停留在表面上,涉及面广了,学习软件也有扩大趋势,如ACDsee、Photoshop等软件,但大多是选修,而非必修,对应的任务设置缺乏系统性,学生只是认识了一下,蜻蜓点水,力度不够,并不能真正去使用。”
  
  ■ 指导纲要:反思与修订
  
  指导纲要是课程开发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指导依据,某种程度上对课程开发者尤其是教材编写者更具指导意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是2000年颁布的。那么八年过去了,它是否还适合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际呢?让我们看看中小学教师对此有何看法。山东省青州一中的王爱胜老师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背景是‘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初中、高中同步开设’,当然有其局限性。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进,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其他课程的新课标出台,它已经明显滞后于当前的课程潮流和实践需求。尤其是小学、初中、高中一贯制的课程标准设计已经变得非常必要,作为国家层面给出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可以对目前比较混乱的局面进行一次梳理,给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个基准,给教学的实施提供一个框架。”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员魏雄鹰老师则从浙江省本地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实践出发,呼吁修订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她认为:“指导纲要是2000年颁布的,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形势有所脱节,主要是在教学时间的规定和教学内容方面,需要调整。指导纲要中规定的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时数都是以68课时为基础的,实际上,根据浙江省的情况,小学阶段开课时数已至少达100课时,初中阶段也至少在120课时。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深入,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我认为指导纲要的修订迫在眉睫,从浙江省的情况来看,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条件也已成熟。”无论是从实践出发,还是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发展出发,国家修订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性文件都是必要和可行的。
  
  ■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为何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如何来确定目标呢?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工具理性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很多老师对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王爱胜老师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方向,我个人认为小学没有必要学习太多的内容,目前的一些老教材、新教材都表现出内容量过大,不易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易学生思维的创新、发挥。小学阶段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多一些感性的认识比具体的技术、软件掌握要好很多。学习内容也不宜太难,更不必讲究体系。试想,信息技术发展如此之快,学生过多掌握一些不必要学习的技术,实在是浪费时间。在初中,我认为要从技术应用上着手,突出技术价值取向的学习,对技术选择与应用培养出良好的意识,能够主动地尝试技术、体验技术,并尝试比较技术。在技术的必要应用中,关心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关心学生对技术的辩证认识,能够趋利避害。为进入高中的深层学习准备好技术基础和态度基础。”魏雄鹰老师认为:“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初步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信息交流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在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信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的能力,同时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创新精神方面加强引导。”可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中小学、初中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取向,我们要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学生特征来建构各自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
  
  ■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与高中课标区分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重构就必然面临着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别与分工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来区分义务教育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差别呢?王爱胜老师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从内容上要与高中有所区分。因为目前的高中主要从方法、过程及项目开发这种技术、素养提升的角度去综合、深化。而义务教育阶段就没有必要过于在技能、素养上太深入,而应在兴趣、意识、态度上培养学生的技术认识、技术观点以及技术的基本应用。从技术操作角度看,小学应相对简练,初中应相对核心化,以对应高中的系统化。”张利波老师则认为:“前者是引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主要实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操作阶段的实践和能力;后者是逐步引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工作原理的认识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前者应该停留在操作层面,会用就行;后者应该是操作原理,应涉及‘为什么能这么用,怎么用更合理’的问题。”
  
  ■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架构
  
  到底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呢?我们应该如何架构合理而且实效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呢?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从两条线来规划:一条线是技术学习线。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学习和操作、网络基本操作、网上信息获取、文字和表格信息处理、简单的多媒体信息(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页制作、信息管理和安全以及初步的算法与程序设计(可利用智能机器人、易语言、Logo语言等开展)等。另一条线是学生的能力学习线。通过合理规划、精心设计,采用一系列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任务,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来完成各种任务,并能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这条线与技术学习线是密切相关的,必须以技术学习线为基础,但不拘泥于技术的限制。如对于文字处理,同样的软件,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和理解能力的加强,学生做出的作品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即使是相同的知识点,在小学和初中也会有不同的教学结果。这条线其实比技术学习线更重要,技术学习内容可多可少,况且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学生在校学习的技术内容和应用软件出了校门未必能用上,但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终生受用的。
  王爱胜老师认为:“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在小学主要是从操作体验,包括鼠标与键盘操作、软件基本界面操作、软件中的工具按钮及参数设置等。有必要结合其他学科进行尝试,如画图结合小学美术,音频结合小学音乐,文字处理结合小学语文词、句、文等技能,以应用实例来引导学生尝试技术、体验技术、应用技术。初中的内容,有必要对小学内容进行螺旋式提高,加强核心技术的应用,如使用查找/替换提高文字处理的效率,使用滤镜特效强化图像表达的效果等。另一方面初中也要加强与高中的衔接,对基本的软件和技术视野进行拓展,能够达到对未用软件有一个共性的认识,经过探索可以达到基本应用的能力。即从内容上看,小学宜形成认知、意识、体验体系,初中宜形成掌握、应用、探索体系。”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迅速推进,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环境已经初步具备。我们要抛弃以往只注重软件操作的课程理念,真正地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核心目标,以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为课程发展的总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