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基石出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

2008-12-29李晓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2期

  研究目标
  
  1,剖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
  2,分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
  3,建立适合市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方案。
  4,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模式。
  5,建立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成本效益模型。
  
  研究内容
  
  1,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研究:①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②“区域推进”动因研究。③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解析。
  2,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研究:①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②对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影响。③对教育资源开发、共享和利用的影响。④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水平的影响。⑤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方案研究:①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②进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③大力开展各种网络应用。④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4,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模式构建研究。
  5,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和效益研究:①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研究。②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成本效益研究。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以实际广泛应用作为区域推进的前提,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基石,以规模效益为抓手,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创新之处: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全面研究,提出适合重庆市市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建设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成本效益和保障机制的研究。
  
  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以现代教育理论、区域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智能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具,以专家指导为纽带;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果;借鉴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研究路线: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即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区域实验—模式构建—总结实践,使研究逐级深入,螺旋上升。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未来学、比较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统计数据分析、模式研究法,专题研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选择不同地区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1,有关理论依据的研讨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2,外出调研及研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模式的建立主要采用模式研究法。
  4,方案等的制定和完善及是否和实际相吻合,主要用案例分析法、调查法。
  
  技术路线
  
  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和应用为依据,紧密跟踪国内外本领域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创新性研究,发展新的理论与技术,持续不断地将新成果及时地融入到对于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策略研究中来,使该研究不断丰富、完善。以下为具体实施方案。
  1,制定科学完善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综合集成我国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已有的研究成果。
  3,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汇集阶段性研究成果,确定下一步研究重点。
  4,利用网络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具,注重模型的建立。
  
  课题实施步骤
  
  1,2006年6~12月,作好课题的准备工作。①制定课题实施方案。②分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已有研究进展。③以重庆市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考察,重点对十个区县进行抽样调查。④搜集整理关于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证案例,如九龙坡区为全区所有学校配置计算机室和办公用电脑,举全区优秀教师之力建立“三课”资源库,充分体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
  2,2007年1~6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①汇集前一阶段研究成果,进行课题阶段性汇总。②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水平,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
  3,2007年7~12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方案研究。①分析国内外已有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措施与案例,分析其优缺点。②结合我国国情和地方特点,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方案。由市教科院牵头,颁发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文件,由各区县具体落实实施,并从领导重视、机构组建、硬件设备、教育教学应用推广、成果等方面进行检测打分。
  4,2008年1~6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模式构建研究。
  5,2008年7~12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和效益研究。①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研究。领导牵头实施,人员培训到位,资源建设跟进,资金保障落实,全面配合协助。②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成本效益研究。本着实用、够用、会用的原则,做到购置设备适当超前,根据具体情况的要求配置。另外,要把设备充分用够、用好。设备闲置是最大的浪费。
  
  存在问题
  
  本课题按课题实施方案扎实有效开展研究工作,充分调动各区县的研究力量,有效利用行政优势开展工作,使区域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有了保障。同时及时进行整理评比工作,发挥实验工作中特色的区县的带头辐射作用,从小区域逐步推广到相对大的区域,最后带动了全市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但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列举如下。
  1,硬件建设发展不平衡,主城区好一些,但多数区县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建设落后,全市实现了班班通的学校屈指可数。
  2,教学资源不丰富,市教科所和电教馆正在起步搞教学资源库,部分区县也在搞自己的资源库。全市没形成一个合力,将资源建设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资源共建、资源共享的局面。
  3,多数区县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还停留在研究课、公开课上,随堂课的应用受班班通限制无法开展。有些班的学校在应用上还处于低层面的。
  4,部分领导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特别是部分中学,一心抓升学率,采用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素养。无法推进区域信息化的进程。
  
  下一步计划及可预期成果
  
  1,按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扎实有效开展实验工作,根据新出现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收集素材,整理成果,总结经验,树立成果意识。要求各实验单位撰写相关经验文章,我们进行评选,将有价值的文章出专辑。
  3,建设全市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要求有权威性,开放性,让广大教师受益。成为全体师生欢迎的,经常访问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