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008-12-29何棋珍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2期
素质教育已被置身于一个信息化的校园环境里,硬件上如校园网的组建和多媒体的利用,以及实行的“校校通”工程;软件上有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实验课题,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这一切都为成功地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面对这些精良的硬件环境和丰富的软件资源,我们要怎样加以合理利用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呢?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是否被高效率利用的标准应该是学生各方面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和培养。这里,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如何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础阵地。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作为支撑,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使用这样一些技能:操作平台型软件的使用,如个人操作系统;网络基本原理以及信息的检索,如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下载工具的使用;信息加工和发布软件,如字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等。
2.在其他学科中渗透信息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调整教学观念,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提出问题,给出得到信息资料的途径,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是在多媒体网络机房里,学生则可以利用网络,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找这些资料,并且分析、过滤、重组这些资料,和小组其他成员一起汇总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实时监控,在学生检索、分析、评估这些资料出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提取他们认为有用的素材展示出来供大家进行选择或分析等。
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例如,利用一些辅助学习型软件来进行个别化学习。这些软件大多图文并茂,人机交互性较强,能够寓教于乐,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容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调整。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不仅实现了一对一的交流学习方式,而且让学习学会了去独自面对问题,根据计算机的提示来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获得帮助,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搜索学习资料,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程学习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模式,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且通过网络获得帮助,这些资源可以是教师预先设置好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Internet上搜索的。这些资源相对于课本来说,信息量更大,角度更多,知识更新更快,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面对大容量的信息,学生必须进行选择分析和加工,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学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1.让多种协作方式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小组学习方式由于受物理位置的制约变得比较勉强,教师往往让座位相邻的学生一起讨论。而实际上,座位相邻的学生其观点和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节奏都大不相同,所以小组学习的效率往往很低,并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而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分组方式可以不受制约而变得灵活多样,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网上对话、网上论坛、网上个人主页等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学习资料。
2.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的工具性平台。当小组要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成员间的协作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这种协作有可能是分工,有可能是合作,也有可能是竞争,而信息技术环境给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友好的平台,例如小组成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学习资料放到网络的同一个文件夹或者网站上供全体成员来交流和评价,也可以将这些搜索整理的学习资料与其他小组共享,最后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的特点以及网络资源容量大、门类多、即时性强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有了对问题的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2.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就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一个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首先会确定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资源,然后根据现有信息技术环境来得到这些资源,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是问题求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信息的不断丰富,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在互联网上,我们不仅可以搜索到所需要的专业化网站,而且还可以提出问题,求得其他人的直接帮助,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种帮助和启发是必要的。
3.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可以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协助他们取得成功。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学生不得不去观察、去思考,同时,由于信息化资料具有超文本结构,可以启发学生去联想,去重新组织自己的知识结构,对问题进行探究。例如,虚拟实验室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训练形式,学生可以借助虚拟环境来完成平时没条件完成的实验,通过直接操作来求得问题的结论。这些观察、思考、联想、操作的能力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可缺少的。
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提供大容量的知识。创新教育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而利用好信息技术就可以获得这些资源,除了一些内部资源库,互联网上针对某一知识点的网络资源更是多不胜数,这些资源为创新思维提供了物质基础。
2.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首先是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它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赋予其他学科,从而使这些学科的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导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发散式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的养成。其次,学科之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条纽带进行整合,实现课程的综合性。创造教育需要的是多学科的支持,它要求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间的有机整合变成了可能。
3.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学生成为有自主意识的主体,让他们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他们进入情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充当向导和顾问的角色,和学生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及其资源,去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面对大量的知识,学生拥有充分的信息选择的自主权。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研究过程中,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高认知水平,更能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发掘自身的创造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