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效能
2008-12-29秦蔷云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2期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寻求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的新途径,以期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进一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益。现将笔者的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1,加强学习,提高整合深度
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科教学过程的变革,但可以成为各种教学理论变为成果的促进条件。首先,对《化学课程标准》的认识到位与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是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高效整合的操作基础,两者缺其一,都将严重影响整合的深度。其次,学习各流派的教学理论是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高效整合的理论基础。如学习“行为主义”理论,主张“小步子”学习原则;学习“发现学习”理论,主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意义”;学习“接受学习”理论,主张“演绎式”的学习方法;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知识建构”;学习“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主张“脚手架”、“抛锚式”教学;学习“未来时速”理论,让学生的头脑成为创造的火炉,而不是装答案的容器;学习“媒体是人的延伸”的著名观点,等等。当我们对于各家之言了然于胸时,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紧紧围绕高效课堂来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去寻求适当的教学手段,而此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切入点必将是教师考虑的重点。
2,选好方法,提高整合效度
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中,要把信息技术无缝、主动地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备课中尽可能地寻找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特别要寻找信息技术能使学生完成哪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完成的事情。
(1)学习环境中的情境设计,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以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2)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的整合,特别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对认知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只需借助多媒体展示“质量守恒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才不变”即可;对于认知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还可借助多媒体模拟“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并分析可能出现的三种不同现象(即m前
(3)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整合模式,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优化。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选择最多的整合模式。
信息呈现模式:一般用于单元的复习课。它设计简单,教学过程易操作,有利于快速、及时地呈现教学内容,既节省了传统教育中用粉笔大量板书消耗的时间,又能增加单元内容的立体性、系统性、网络性、整体性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例如酸碱盐复习提高课。
实验探究型模式:一般用于教材中的学生活动与探究课。例如在《蜡烛及其燃烧探究活动》中,笔者首先将预先设计好的关于蜡烛的各种情景(生日蜡烛、照明蜡烛、玩具蜡烛等)展现给学生,然后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针对蜡烛提问,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教师用规范化语言环境下的界面归纳成10个问题,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实验,利用网络搜索佐证资料,然后通过交流、资源共享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即主动思考提出问题、亲历实验发现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解决问题、在反思质疑中发现新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