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教学法课堂教学应用实例:《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2008-12-29徐英萍范郭昌骅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2期

  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中的第一课。本课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相的成因》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分组模拟实验、实物演示等,推想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并进一步操作、实践运用有关知识。本课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主要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对象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因此开始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探究日食的成因的学习中,抓住学生被调动起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渴望,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最终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目标
  
  1,目标
  (1)认识日食的成因。
  (2)知道日食的三种类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的发生原理。
  (3)了解月食的成因。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同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日食的成因。
  2,教学难点
  (1)做模拟实验。
  (2)知道日食的三种类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的发生原理。
  
  教学媒体设计及说明
  
  PPT课件,主要内容包括:
  (1)(《宝莲灯》动画相关选段。
  (2)古代人对日食和月食恐慌的视频片段。
  (3)日食现象图片。
  (4)日食过程视频。
  (5)日食的三种类型图片。
  (6)Flash动画:日食和月食过程,可以手动控制日月食进度。
  (7)月食现象图片。
  信息技术在本节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达到了常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的教学效果。首先,在导入新课阶段,巧妙应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宝莲灯》中关于日食的选段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应用古代人对日食和月食恐慌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探索日食和月食科学奥秘的兴趣。其次,日食过程视频再现日食实际发生的过程,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般观察、学习、探究。再次,可以手动控制进度的日食和月食Flash动画能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可以在操作过程中详细讲解其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1,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最近几节课我们已经探讨了宇宙的一些奥秘,那么对于太阳、地球和月亮这几个天体的运动,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相关内容。
  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有关宇宙奥秘的探究。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和一段视频。
  (播放《宝莲灯》动画相关选段与古代人对日食和月食恐慌的视频片段)
  师:通过这段动画片和这段视频你们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选择动画片中相关片段与日食的故事视频片段是以孩子的兴趣为起点,能让学生及时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有意识地去关注日食这一奇怪的天文现象,激发学生探索日食和月食科学奥秘的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准备。
  生:(回答)。
  师:刚才播放视频片段时同学们都看到天狗在吃月亮,每到这时人们都非常恐惧,有人甚至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想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种自然现象。
  课件:日食和月食图片。
  师:看看这些图片中的太阳、月亮和平时看到的太阳、月亮一样吗?你们见过这一天文现象吗?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和探索两种新的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
  板书:日食和月食。
  2,认识日食发生过程的特点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日食发生的过程。
  课件:日食发生过程视频。
  师: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日食发生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的产生?我将把你们的推测记录在表格中。(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猜想和推测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科学概念的形成前制造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是建立科学概念的有效途径和进一步探究的基础,并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推测原因的能力,纠正不合逻辑的猜测。
  小组汇报,教师整理记录。
  3,学生实验,模拟日食形成
  师:刚才在小组讨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形成了日食。如何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通常科学家会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那么就让我们当一回科学家吧,动手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
  设计意图:在认识的冲突上引出实验方法,使学习顺利地过渡到实验阶段,并且以科学家的名义来执行模拟实验,有益于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1)老师指定模拟实验计划。
  ①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模拟实验呢?分别用什么材料来代替什么?
  每组的同学有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纸片。实验时,大圆代表太阳,小圆代表月球,人的眼睛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
  ②材料怎么摆?距离怎么控制?
  观察时用单眼;把两圆片置于同一水平视线;调节好眼与小球及小球与大球间的距离(1:4)。
  设计意图:灌输尊重模拟实验的意识,认识到模拟与客观现象有差距,但不能让差距太大,操作要合理、符合客观实际,使实验更有价值。
  (2)老师示范模拟实验。
  老师边示范边提示注意事项。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学生开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引导学生按下表项目记录实验现象。
  师:你们刚才的模拟实验是怎么操作的?
  学生示范模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种遮掩现象,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师: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引导学生将发生日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准确地画下来)
  师:日食在发生的过程中有怎样的特点?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写下你们的研究结论。
  设计意图:实验设计考虑到为了避免学生毫无目的地开展实验,形成边操作边记录的习惯,有利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也作为证据保留下来去做科学的发言。
  4,重点探究日食的成因及特点
  师:日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我们以日全食为例了解其发生过程。请大家看日食的发生过程。
  课件:手动演示日食过程,并讲解地球、月球、太阳在日食现象过程中的位置关系。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日食发生的过程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日食发生的过程。
  教师总结:地球和月球都是不发光的天体,它们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在背向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影子。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如果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正好位于或接近同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影就会一直延伸到地球表面,挡住我们的视线,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师:这时地球上的哪些地方能看到日食现象?从光学的角度看,不同的日食类型是由于地球上的观察者位于月球阴影的不同区域而形成的。
  课件:日食的三种类型图片。
  月球挡住全部的太阳光时,就发生了日全食。
  月球挡住部分太阳光时,就发生了日偏食。
  月球挡住太阳光的中间部分就发生了日环食。
  5,了解月食的成因
  师: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那么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呢?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同学们首先自己研究,然后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找出答案。
  (学生先自主研究,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而找出答案)
  设计意图:学生在已经掌握了日食成因和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先自主研究,再小组协作探究,最后找出月食成因,提高了学生自主协作探究的能力。
  师:我们来看一下月食的形成过程,看看同学们的推测对不对。
  课件:手动演示月食形成过程。
  师:根据示意图你能解释一下月食的成因吗?
  生: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师:这时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呢?
  课件:出示月食两种类型图片,月食分为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类型。
  学生回答。
  6,知识小结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了。请各小组同学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画出日食和月食的示意图。
  7,研究看到日食和月食的机会
  师:老师这里还收集到了一些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日食和月食的资料。请同学们看看。
  课件出示资料:
  一年中可能一次月食都不会发生,如1980年。
  一年中日、月食最多可以有七次:五次日食和两次月食,例如1935年,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例如1917年和1982年。
  一般说来,最常见的情况是一年中有四次日、月食:两次日食和两次月食。
  上面这些情况只是对整个地球来说的。至于对地球的某个地点而言,一年内能看到日、月食的机会就要少得多。
  师:你们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还有什么信息吗?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们纷纷发言。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很好地将日食和月食进行整合联系,也是这堂课的一个对比思考,使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理解得更深刻,获得的知识也更多。
  8,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师:宇宙无限,还有许许多多未知的秘密等待着同学们去研究、探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老师能听到你们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好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