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材,变换精彩

2008-12-29褚学萍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2期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又是学生发展的工具。”显然,教改新形势下的教师不应只做教材的实施者,更应该做教材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江苏省编《小学信息技术》新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极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基于教材,我们是否更应思考:如何用好教材,构筑更为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呢?以下就是我的一些经验与思考。
  
  拓展:顺应学生的需要,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案例一]大卡车的小麻烦
  江苏省编《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0课(《画矩形》。
  问题的出现
  问题一:本课主要学习“矩形”“圆角矩形”等工具的使用方法,矩形与圆角矩形的组合画基本图形。通过画大卡车,感受整体图形的完成过程。
  在教学中,我一步一步地带着学生用“矩形”、“圆角矩形”工具画卡车的车身、车窗,这两步比较顺利,学生基本都能完成。但是等到画车灯和车轮时问题出现了:(1)用“椭圆”工具画车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很难完成,特别是颜色的处理,很容易出现效果。(2)在还未学复制与粘贴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把车轮画得一样大小,而且,学生在画两个车轮时很难一次性画得与车身位置正好相切。喜欢提问的学生纷纷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问题的出现也使我感到身为教师在钻研新教材备课时的预设不够。
  问题二:画完大卡车,小结画法时,教室里出现了小情况,班上“小画家”张凡同学的同桌向我报告:“老师,张凡乱画卡车。”我过去一看,小家伙画得还真不赖,看得出也是动了一点脑筋的。当然,我规定的书本上的卡车没画,在其他同学看来也是不听从教师安排的表现。那么,课堂上出现了脱离教师常规要求的学生,该怎么办呢?
  及时处理
  问题一:学生提出来的疑问我并没有回避。我把自己的画调出来广播给学生看,我告诉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有多种方法可以实现这一操作。我在卡车的旁边画好一个椭圆形的车灯,之后把它选定,轻轻地移到车身上,学生们都很好奇。于是,选定工具便在一两分钟内被学生们所熟悉。学着我的样子,他们真的画出了和书上一样的车灯。之后,我问他们:“如果把车轮画在别的地方,你能把它移动到车身下吗?”学生兴奋极了,我请一位学生操作,他一下子就选定了车轮,移到车身下了。我再问他们:“如果你想画一个一模一样的车轮该怎么办呢?现在不是流行‘克隆’吗?我们的电脑也有这个本领呢!”我选定一个车轮,点击“编辑”中的“复制”命令,再点“粘贴”命令,一个一模一样的车轮就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再次移动,两只完美的车轮便完成了。学生们都不禁做了起来,有的成功了,有的还没成功,我便和几个班上的“电脑特派员”来到需要帮助的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问题二:说实在的,张凡同学的卡车画得不错,我个人认为值得表扬,但是,他并没有完成书上用“矩形”工具画车身的任务。在学生练习“实践园”中图案的同时,我找到了他,请他把书上的卡车画在一边。当然,这个任务对于他来说是小菜一碟。课的最后,我广播了张凡同学的两幅作品,我说:“张凡同学在画好书上图案的同时,把大卡车改进了一下。老师觉得很不错。现在我们请他来说说他是怎么画出来的吧。”张凡先是不好意思,接着便眉飞色舞地讲了起来。原来他是用一条白线画去一个三角,再把三角涂白就成了效果了。当然,他也收获了同学们的赞叹。课后,我把他留了下来,请他利用活动课自学《画多边形》这一课,看看能不能用“多边形”工具画出同样的效果。当天的活动课上,他便来找我试着画给我看,第二次画成之后,我看他走出机房时不是“走”的,而是“蹦”的。
  反思
  (1)让及时的拓展来顺应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的发展。”本课之前画图部分的内容为:初识画图、画圆、填充颜色。显然,课堂上,当学生的旧知不能满足新知的学习时,学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新的学习需要。虽然,这一学习需要的内容与本课的教学内容不符,但却服务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这时,适当地为学生拓展一定的新知未尝不可。当然,这一拓展的要求并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不一定要求学生都掌握。这样,既为后面的内容作了一个铺垫,也顺应了学生课堂上不断发展的需要。
  (2)用真实的评价让学生在教材探索中走得更远。教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都是被动地使用教材:老师讲到哪儿学生看到哪儿,老师说自主学习哪页学生就自主学习哪页,在这样一个定势中,学生对于教材的探索活动少之又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本课中,当学生画出不一样的图形时,我及时对之作出相应的评价,安排适当的时间以个人介绍的形式肯定学生的做法,并鼓励他探索教材中的奥秘。学生的思维放飞了,当通过自己的探索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之时,相信我们可爱的孩子会在教材的探索与自己的创新之路上走得更远。
  
  留白:关注学习过程体验,呵护孩子的多彩思维
  
  [案例二]文明上网我能行
  江苏省省编《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8课(《网络文明小公民》。
  过程
  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认识计算机病毒,形成文明、安全地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本课我并未安排教学,给教材来了次“留白”。但是我向班主任主动承担了一次中队主题活动《文明上网我能行》。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组合,班内分成几个小组:资料搜集组、文艺节目组、主持组、电脑技术支持组。真是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我还真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资料搜集组的同学家里都有电脑,家长学历层次较高,他们负责在家长的指导下上网找有关病毒知识与青少年文明上网的资料做知识卡片与快速抢答的准备;文艺节目组向我汇报准备了三个节目,一是快板《文明上网我能行》,二是小品《网吧AB剧》,三是歌舞《电脑旁的小鼠标》;主持组的几位主持你一句我一句地写起了主持稿;而电脑技术组的“技术精英”们则把我团团围住,原来,他们几次观摩高年级的主题活动后觉得活动中的背景PPT很不错,也想请我指导做一个。于是,在这次活动中,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顾问”,资料的打印、节目的把关、主持人的培训、PPT的制作指导,虽然课余时间忙得不亦乐乎,可我和那群孩子一样充满了活力。我们的活动虽然有些稚嫩但很成功。
  反思
  (1)看似留白,实为补白。本课的教学内容理论居多,都是了解性质的内容。但本课要达成的目标却是长远的: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病毒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形成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文明、安全地使用计算机的意识。面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一般的理论课堂教学的张力是不够的,选择不安排教学看似一种留白,实际上是一种对于教材的补白,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呈现出了一次节目丰富多彩的活动。其实,在活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教材的掌握已经远远超出了教师平常授课所讲的内容。
  (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使他们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看来,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就应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在传统授课中,我们会花半节课到一节课的时间来讲完本课的内容,但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是被动的,他们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是教师赋予的。在他们的脑海中往往会形成这样的概念:老师说青少年要文明上网,老师说……而本课的活动尝试中,我与学生一起准备活动、实施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多方位多形式的教学过程,在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了解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主动的,他们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
  
  组合:贴近孩子的生活,用主题活动整合素材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建议适当采用主题活动的方式。主题可以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但主题选择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案例三]修改图形学古诗
  江苏省编《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2课《修改图形》。
  片断一:学习用“橡皮”,“选定”工具修改图形
  师:老师出个题目,《静夜思》,看谁第一个背出来。(教师出示《静夜思》)
  师:请你快速地画出诗中的圆月来。
  师:还有一位诗人写过这样一首诗:《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请你读一读,想想这首诗中的月亮又是什么样的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
  教师边讲解边出示多媒体画面:秋天的夜晚,小草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一弯月儿挂在树梢。这首诗写的就是秋天的夜晚,弓箭似的弯月挂在天边的情形。
  师:诗中的月亮你会画吗?可以自己试着请“橡皮”来帮忙……
  片断二:学习用“放大镜”工具辅助修改图形
  师:我们来放松一下吧,春天到了,谁来给老师背几首春天的诗?(学生背诵《春晓》、《草》、《春夜喜雨》等)
  师:春天到了,你会做些什么呢?(踏青游玩,放风筝……)
  师:这里有一首诗,请你来读一读,看看诗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出示《村居》)
  师:同学们,你们看,阳春三月,小朋友们出来放风筝了,老师发现,有两只风筝还没有颜色,你们能按照要求给风筝上色吗?
  学生在实际涂色的过程中一下子就碰到问题了,不知是什么原因,只能涂上三种颜色。
  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请“放大镜”师傅帮忙了……
  反思
  (1)把握度。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信息技术课自始至终离不开自身的学科教学。信息技术本身的学科教学应该成为我们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主线。把握好这一个“度”才能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心中时刻有一把衡量的“标尺”。
  (2)切合点。如今,越来越多的成功整合课例研究证明,整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不管是整合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还是整合学生其他学科学习的主题活动,在肯定整合的同时,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地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有选择地找到切合点与相关学科整合设计,切不可“硬装斧头柄”每节课教学都非“主题式教学”非“整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