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普通教育如何渗透职业元素
2008-12-29陈智王爱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2期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即增加了很多未来就业方面的教育,这正是普通教育吸取职业教育优秀元素的表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国家制定的技术课程的重要部分,充分体现出了它的技术学习本位价值,并发挥出了它的现代信息技术特色。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应包含一定的职业倾向和就业技能的启蒙教育。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职业教育的元素呢?我们需要在了解普通教育自身课程特点与教学优势的基础上,适当地借鉴与吸取其优势。
“用”为先
信息技术课程规划在技术课程中,其内涵落脚于技术。即要突出技术在社会上的价值、在工作中的价值、在生活中的价值,其中工作就业是最终归属之一。工作的最大特色就是“应用”,这是学科的先决性定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开始倾向于按照实际信息需求,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规划、选择、运用适当的技术,从策略、方法与过程上进行教学架构,这也正是应用为先。
然而,近几年我们的教学为了追求课堂的气氛、效果,课堂活动肤浅化的现象逐渐严重。为此,我们应吸纳职业教育中的优势做法,即以实用为主,放手让学生去做。在真正的任务而不是虚拟的任务中磨练自己的技能和素养。这样的以用为先的课堂特色就是“自主”和“实践”。例如,制作一个班里的通讯录,给有关部门发电子邮件反映学校周围安全卫生问题,在网上发起爱心关爱活动等。
“成”做导
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果的可见度往往以“作品”为标志。所以,有很多教师在设计公开课的时候特别关注最终的果结得成色如何,甚至刻意帮助学生完成非常完善而丰富多彩的作品来。殊不知,这样的课题可行性就值得质疑,甚至对学生完成作品的能力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不可能所有班级里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并有如此巨大的成功。这也正是多数公开课难以移植的原因之一。
职业教育在成果认定上很有特色,最重要的是阶段性比较强。给学生一个比较长期的计划,无论是评价还是交流,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持续但不做过度要求。从制定相应的计划开始,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反复的尝试中得到锻炼,在为成果的成功努力的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次要的是成果的实践性较强,即成果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性的,不在单纯的练习与操练之中。普通教育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纸上谈兵,成果是纸上的,围绕着这个成果的一切行为自然也是纸上的。所以,我们的实战技能需要加强,例如图像媒体创作要真正为班级或学校做出一些可用的宣传画来,即使数量较少也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和价值的引导。
“专”提升
普通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也只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基本的技术与技能。因此导致了高中信息技术课一直缺乏较专业化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新课程的确立对此有所改变,选修课的出笼具有标志性意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依照自己未来从业倾向对自己技术的学习做出选择。虽然目前选修课开设还不尽人意,选修的“选”字文章做得还不够好。但是,这毕竟开始了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化选择,尊重学生的特长发展和差异化学习。
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对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是有所启发的。高中选修课从内容上来说应借鉴职业教育的技术分类做法,让技术的选择更针对化、更专业一些,摒弃大量的理论说教,从实用工具的应用、创造上着手。比如,多媒体选修模块的学习,就不妨以数码摄影工作室、音乐编辑工作室或者某个网站创新设计等,为同学服务也好,“虚拟创业”也好,让学生以自己的专职定位去考虑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术应用,这样会在相当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总之,普通教育受到环境、时间、师资等局限因素较多,要实现真枪实刀地教学,让学生不仅仅获得理论知识,还要获得实践技能,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巨大难题。我们需要注意在任务的设计、情境的构造、评价的周期、教学过程的引导与控制等细节方面多多加以留意,借鉴职业教育中一些成功的做法,让学生自身的技能更加扎实,防止过多的课堂外部可见性蒙蔽,这将会是一种有益的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