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教学的信息化环境设计

2008-12-29黎加厚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2期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有效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从有效教学的理论梳理到结合具体学科的有效教学策略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有效教学正被赋予新的含义,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予以关注。
  
  有效教学的界定
  
  有效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的相关研究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
  首先,从学习层面来判断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其次,从教学层面来判断有效教学。20世纪60年代,罗森斯海因(Rosenshine)和弗斯特(Furst)等人,总结出11种与教师有关的有效教学行为:表达的清晰性、教学的灵活性、高度的情绪性、任务取向、材料的典型性等。在此基础上,加里·D·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总结了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可以说,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
  
  有效教学的新元素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中,有效教学越来越凸显适应个体差异并辅以信息技术支撑这两大新元素。
  
  1,适应个体差异
  随着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思维的呼声越来越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成为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除了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教师的个体差异也不容小觑。在实践中,教师设计公开课或者实施日常教学时,教师本身的特点和习惯对教学的影响超过学生个体的影响。因此,一堂真正有效的课,必然也是符合教师自身特点、发挥优势弥补自身劣势的课,在强调学生差异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师差异,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达到教学相长。
  
  2,信息技术跟踪个体差异
  长期以来对个体差异的研究、管理与分析停留在手工业时代:采用纸质方式来记录学生的个体差异,老师填写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成绩,这既不便于信息的检索、共享、传递和分析,也不便于减轻教师工作量;或者过重依赖教师主观判断,未能客观科学全面地分析学生,使尊重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一直较难真正开展。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收集采集分析信息不再成为棘手难题,通过开发相关的信息技术管理平台,跟踪管理并分析个体差异,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不同个体间进行有效互动,实现共同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有效教学”,主要指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教师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师生良好互动、教学相长,学生获得具体进步和良好发展,教师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有效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事情,只有适应了学生、教师双方差异,有效教学才会发生。
  
  有效教学的信息化环境
  
  1,学习质量分析系统
  为了更加科学地跟踪学生学业成绩变化,了解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需要依托信息技术建立一个更加系统的学习质量分析系统,进行智能矫治。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经过良好结构化设计的在线测试题库,并给每个题目标识属性,如:难度等级、所涉知识点、知识点来源、答案等,然后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测试,每次测试后给予详细的检测报告。
  以上的学习质量分析系统,不再是简单呈现成绩曲线图,而是跟踪到每一个知识点,学生的掌握情况。从面上来看,教师能掌握全班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从线上来看,了解一段时间每个学生对具体知识点掌握的情况,从而能让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开展更加有效的辅导。
  
  2,学生个体差异跟踪系统
  在构建学生个体差异跟踪系统时,考虑数据采集的智能性、有效性。个体差异管理系统包括四个方面:(1)学生多元智能;(2)学生学习风格;(3)学业成绩分析;(4)学生特长。其中,学业成绩分析的数据可以通过学习质量分析系统采集,通过不同方面的比对,让教师掌握学生全面情况。
  另外,还可以利用电子ID技术,随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学生在图书馆看书、上网、体育场锻炼时间和情况等,如目前学校较多使用的E-KEY,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有关数据进行记录,动态掌握学生发展情况,但从目前来看,对现有数据库进行深度有效的数据挖掘还不够。
  通过个体差异管理系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并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不同的教学形式,让不同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以优势智能为突破,获得其他方面的整体发展。
  
  3,教师有效教学反思系统
  对于适应教师个体差异,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反思。长期以来,大部分中小学都形成了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或制度要求,但以纸质的方式呈现的教学反思,容易局限交流互动的范围和时间,于是采用Blog的方式,教师在网上进行教学反思的撰写逐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关于Blog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里不再赘述,已经有很多相关研究文章。
  除了建立Blog教学社区外,为了让教学反思更为有效,外界信息的引入对于教学系统十分必要。因此,学校需要把外界的信息引入到内部来,如:鼓励教师参加优秀名师的论坛;加入虚拟网络学习社区中的不同教学圈子;通过RSS(如:在MSN上添加another)订阅教育专家、同行的网络文章;使用美味书签收藏教育经典网页,与同行分享优质的网络资源。而教师的这种外联,都是基于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爱好的信息和资源,这更能激发有效教学的反思。
  基于外界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基于全球范围内教师的分享与交流,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才能得以真正实现,这也是信息技术,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持久动力,并最终成为适应个体差异有效教学的行动力。
  
  4,基于Mash-up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除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管理和分析、建立教师反思系统外,还需要构建师生互动平台,以很好的适应师生个体差异,实施有效教学。可以从感情培养、教学补充、多元展示等方面进行构建,上述功能的关键在于对web服务的综合应用,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开发实力,不一定要去开发功能完善的平台,而是采取Mash-up的思路进行构建。
  Mash-up作为一个建立web应用的新方式,它在单一页面中合并来自多个源站点的程序和数据服务。通过将javascript作为各个源页面之间的“粘合剂”使这些组件和连接被乖巧地布局在同一个页面里,这样无需昂贵的花费就生产出有价值的“新产品”。因此,可以把众多的Web应用整合其中,如:Blog、播客、论坛、网络图片、IM即时信息(Instantmessaging,简称IM)、Moodle内容管理系统等。通过整合应用,建构多方位的交流通道,为适应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服务。
  综上所述,依托信息技术,能科学系统地管理和跟踪个体差异,弥补个体差异中不利因素,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教师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师生良好互动、教学相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教师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最终达到和谐的有效教学,而不是片面追求课堂效率、用经济学概念强调投入产出比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