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世界经济走势、焦点透析及格局判断
2008-12-29“世界经济走势”课题组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年1期
[内容提要] 本文对2007/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进行了评析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能源、农矿产品、环境和中国经济谜局等当前世界经济焦点问题进行了较为透彻的解剖,进而对今后世界经济格局做出了基本判断。
[关键词]世界经济 能源 初级产品 环境 中国
中图分类号:F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1-0001-07
2007世界经济评析
1.世界经济继续快速增长
按照IMF统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达5.2%,略高于2006年(5.1%)。自2004年以来已经连续四年以超过5%的速度持续增长,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繁荣的几年。
全球各大经济体均实现较快增长,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率为3.3%(美国2.9%,欧盟3.0%,日本2.1%);新兴工业化亚洲经济体仍然是世界经济亮点,增长率达4.9%;中国(10%)和印度(7.3%)的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美国;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猛,高达8.1%。俄罗斯(6.5%)、巴西(4%)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表现良好。
2.国际贸易增长平稳
2007年4月WTO发布全球贸易报告称,2006年世界商品贸易总额增长8%,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其中,商品出口增长15%,达到11.76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增长11%,达到2.71万亿美元。2007年世界贸易增长仍然比较平稳,根据OECD的估计,头两个季度分别增长6.7%和7.7%;WTO预测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率略有下降,约为7%左右。国际能源、矿产和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石油价格2008年1月2日创下每桶100美元的历史新高。
欧洲经济复苏使欧元区国家成为拉动世界贸易的主要力量,在全球前十位进出口国中,欧盟国家占六席。亚洲地区继续保持了世界最快的出口增长率(13.5%),其中,中国出口增长27%,口本也达到了9%的增长速度,中国和日本两大贸易体的出口拉动使亚洲地区继续保持贸易顺差。
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扩大到2.71万亿美元,占到世界贸易出口的近1/5。生产性服务外包正在成为外包业务的核心。2006年全球生产性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发展到了1.2万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的3.6%。在发包业务中,美国占了约2/3,欧盟和日本占近1/3。亚洲是承接外包业务最多的地区(45%),印度是亚洲的外包中心,占据了全世界离岸服务外包80%以上份额;墨西哥是北美的外包中心,东欧和爱尔兰是欧洲的外包中心,中国、菲律宾、俄罗斯等国家也正在成为承接外包较多的国家。2006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收入总额达118亿美元。
3.国际投资增长强劲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7年10月公布年度世界投资报告,2006年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超过1.3万亿美元,年增长38%。2008年1月的报告中初步统计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猛增至1.5亿美元,创下200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
2007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都增长强劲,2/3的外资流入发达国家。美国再次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1930亿美元,增幅10.3%)。中国仍然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不过金额从2006年的690亿美元略微下滑到2007年的670亿美元,但中国香港地区吸收的投资从430亿美元上升到540亿美元。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依次是中国大陆、香港和新加坡。转型经济体中,外资流入最多的是俄罗斯。
2007年国际投资继续强劲增长,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约20%。与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的企业并购出现新高潮。上半年全球并购交易额达2.78万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0%;其中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并购交易达1.23万亿美元,占全球并购交易总额的44%。企业并购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资源、金融、媒体及电信业等领域。
世界许多地区良好的经济形势是导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增加的主要原因。另外,世界范围内公司利润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股票价格上升、跨国并购价值的提高等也起到了刺激作用。
4.国际金融波动加剧
2007年,国际汇率市场波动,美元对一些亚洲货币和欧元持续快速贬值。截至2007年10月,美元对人民币已经贬值5.3%,日元对人民币贬值1.3%,欧元和英镑对人民币分别升值7.6%和3.3%,导致近期欧美联手对人民币施压。
全球主要股市跌宕起伏,美三大股指不断创新高,主要新兴经济体股价也节节上升,泡沫成分增多,潜在巨大风险,面临下调压力。2007年2月底以来,世界股市已出现至少两次暴跌,主要原因是股市过热的自我调整、美国经济明显放慢的影响及中国等新兴股市暴跌的连锁反应等。
不久前全球还备受流动性过剩的困扰,2007年7月底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券风波一夜之间使全球流动性陷入全面告急的状态,全球金融市场一片恐慌,美国、欧洲和口本三大中央银行不得不紧急注资。这场尚未完全结束的金融风波展现了现代金融风险错综复杂的特征。揭示了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现代金融风险伴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而大幅放大。
2008年世界经济趋势预测
1.实体经济基本面健康,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无明显变化
受美国次债危机波及,世界各主要国家及国际权威机构纷纷小幅下调了2008年经济增长率预期,IMF最新公布的《2008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8%左右,略有降低。主要经济大国2008年的经济增长预期都略有调低:美国由原来的2.8%调低至1.9%,欧元区由2.5%调低至2.1%,中国则由10.5%调低至10%。
但是,全球实体经济基本面健康的大局不曾改变。世界银行和IMF都持谨慎乐观态度。首先,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地位不曾动摇,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2007年9月3日公布的《劳动力市场关键指标》,美国劳动生产率仍然是世界最高的,而世界经济论坛(WEF)2007年10月31日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上美国也是第一名。目前出口正成为美国新的增长支柱,制造业空心化现象在改善。其次,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势头不减,2007年最新公布的增长率预测甚至达到11%,且由于金融市场尚未完全自由化,受国际金融风暴干扰较小,而贸易多元化和目前贸易品结构都有利于避免受到发达国家经济波动的过大干扰。第三,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发展整体势头较好,发达经济体也未出现明显衰退。因此,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依然存在,平稳较快发展仍是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
虽然世界经济火车头美国经济未来几年将有所放缓甚至可能出现衰退(11月20日美联储再次将2008年增长率预测值下调至1.8%~2.5%,并修正预测通货膨胀率达到1.8%~2.1%)。国际主要研究机构普遍认为,2008年亚洲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迅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高速增长将弥补美国经济衰退造成的不利影响。
2.不确定因素增加运行风险
首先,2007年的次级债危机等事件冲击了股市、房地产等世界资产市场,2000年以来形成的世界资产泡沫是否会破灭的忧虑开始抬头。由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导致的金融市场动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比预期的更为严重,使世界经济面临新的重大挑战,有可能演化为一场殃及全球金融市场的信用危机。目前对冲基金、发放住房贷款的商业银行等是次级债的最大所有者,这就造成信息不足的普通投资者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受损及损失数额,进而很可能会引发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一旦投资者规避风险,争相抛售手中的金融产品,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悲观的论调也因此认为,在全球资本市场联系紧密的今天,这种信用危机可能会使市场丧失信心,导致信贷紧缩,并最终成为这一轮全球繁荣的终结者。
其次,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加大。除资产泡沫外,全球农产品、能源、矿产价格都大幅度攀升。根据世界银行报告,2007年世界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前4个月就已上涨约20%,其中玉米价格增长尤为迅速。在许多国家,粮食价格上扬的同时,禽肉类以及奶类产品价格也大幅攀升,对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了冲击。国际油价从2007年初每桶50美元升至2008年初的100美元。在原油、贵金属及农产品价格持续疯涨的带动下,全球各国通胀压力均不断加大。2007年9月美国核心CPI同比上升2.1%;欧元区13国CPI同比上升2.1%,首次升破欧洲央行设定的上限;俄罗斯的通胀率预计超过10%;日本11月通涨增幅达九年最高;中国通胀率7%,创11年之最;拉美地区通胀风再起,委内瑞拉通胀率高达22%。
当前世界经济焦点透析
1.能源之争激化,发展中国家资源优势显现
随着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进程深入,全球石油消费量大增,而现有世界产油能力已近极限,供求矛盾日益凸显。中东、中亚和高加索等油气高产区动乱频繁,直接威胁能源供应稳定。此外,美元持续疲软也推高油价,一方面生产者提价以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增大原油期货作为投资品的吸引力,石油期货被大量买人直接导致油价升高。这三大因素促使全球各主要大国对能源的争夺日益激烈。
非洲、中国东海、拉美等地区成为全球能源争夺的新热点。能源之争固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出现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态势:大量能源资源掌握在发展中国家的手中,使美国不能完全操纵局势。欧佩克成员国、俄罗斯、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等产油大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斗争了构成世界性能源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印等大国在西方传统势力范围内的产能地区连续大投资也对发达国家构成事实上的或潜在的威胁,加剧了西方能源危机感。
2.垄断农矿产品成为新的大国角逐战场
近年来农矿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呈现较大上涨趋势。主要原因有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扩大了消费和生产双需求,发展生物能源的新需求和国际游资投机。全球化下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农矿产品需求扩张,有助于扭转长期以来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倾向,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和发展机遇。但是,另一方面,生物新能源在改善人类能源供应的同时,正在加重粮食的稀缺,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可能远大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对极度贫困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国际游资的投机行为进一步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以大豆为例,近年来国际大豆价格剧烈波动实质上是跨国粮商,甚至一些外国政府,利用期货等投机形式操纵国际市场的结果。中国2005-2007年大豆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的42%,预计2008年将达到44.7%,成为世界大豆第一进口国。随着进口量的不断攀升,导致国内大豆产量锐减,国内大豆种植业面临十分危险的境地。
由此可见,农矿产品价格上涨并非对发展中国家都是利好。当前发展中国家要积极把握贸易条件改善的历史机遇,合理安排生产;同时尽快建立起自己的现代供应链和国内外供应基地,加强南南合作,才可能谋求独立自主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恶化是全球公敌,发展中国家最薄弱
以全球气候变化为首的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为重要和极富挑战的难题。环境恶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尤其严重。首先,发展中国家相对而言处于地理、气候劣势,工业化必然进一步恶化环境,甚至抵消发展的成果。其次,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困国家,都高度依赖农业这一“靠天吃饭”的产业。环境恶化无疑加剧了饥饿与贫困。第三,由于技术、资金不足和生态链脆弱,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远低于比发达国家。因此,尽管最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在造成气候变化的过程中责任最小,但是它们却最早遭受冲击,而且所受冲击最严重。
贫国和富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空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应对环境变化必须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国际社会有义务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与帮助。环境问题的解决仰赖的不是单边行动而是多边合作,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全球公共决策、规划和综合治理。
4.世界经济增长看中国,中国经济:增长与风险高位并行
美国经济减速大局已定,全球聚焦于中国。中国经济长期以来都保持高位运行,在经济惯性的驱动和强大的政治保障下,2008年仍将保持10%的高增长。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与高风险并行的。
三大风险高悬于中国头上,一是长期依靠出口和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风险。过于依赖出口会导致过度依赖海外资源、技术与市场;过于依赖政府投资会抑制经济内生力,导致企业市场化不足和内需不足,从而降低经济自主性,削弱抗国际干扰能力。二是环境极限风险。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保导致各地环境污染愈演愈烈,中国正在逼近环境承受力的极限。三是资金错配造成社会不公加剧和国资流失的风险,对效率与公平都有损害。一方面,资本过分集中于国家,人力、资源、土地等要素价格长期被人为压低,造成今天内需不足和社会缺乏足够保障的局面,经济问题演进为社会矛盾并尖锐化,持续走高的通胀率正是要素价格正常化和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而,过多外汇储备造成的资金闲置与浪费,加上人民币汇率过低和美元持续贬值,减少了本国劳动收益,有损于国民财富的增进。
因此,2008年之后的中国经济影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2008年的各项改革与调整将起关键性作用。
世界经济格局判断
1.南北差距缩小推进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上升为世界的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随之到来。随着高度信息化、生产要素流通自由化与全球市场的日益统一,新的发展领域(比如信息、海洋、太空、新能源、新材料、医疗、环保等高技术产业)不断被开辟,竞争的起点被拉平,单纯的对手竞争已不再是最佳方式,合作才能互利共赢,才有利于提升整体实力。
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事实上,随着世界经济近年来的平稳持续的较快增长,整个发展中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二十年里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世界人口大国一二十年来能够保持高速增长,基本解决了近1/3世界人口的温饱问题。新兴市场平价购买力GDP占全球比重由1990年的39.7%上升到2006年的48%,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人之比也由1980年的23倍上降到2007年的18倍,这些都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
一些发展中国家率先抓住了历史契机,得以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分享全球化成果。特别足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的发展成就逐渐为世界认可。尤其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已成功跃升为世界经济中再要的一极,与美国并肩拉动世界经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谋求独立发展的新榜样。
世界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与发展中国家普遍踏上经济快车道密不可分。尽管目前发展中国家在人均生产和消费水平上仍然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是,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和一大支柱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高过发达国家2~3倍的增长速度,使得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规模上与发达国家不断拉近距离,南北差距逐渐缩小。
近年来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的全球化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开辟了广阔发展空间和大量的发展机遇,这种经济合作是有别于发达国家传统不对等和单纯掠夺形式的,是以平等和互利为基础的。这种合作不但有助于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集中精力自主发展经济,认同并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而且有助于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团结与合作以及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发展中世界的对外经济开放起步不久,潜力很大,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经和正在成为国际投资和贸易的热点地区。美国高盛咨询公司曾经在2003年首创“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概念,预言四国经济规模将于2050年赶超G7。这四国也确如其言,保持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近期,高盛再次首创“新钻11国”的新概念,称这11个新兴市场经济潜力仅逊于“金砖四国”,并预测“4+11”的GDP于2035年可望超越G7,2050年“新钻11国”的GDP也将与美国比肩。照此推测,50年后以亚洲为主体的发展中世界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并非完全不可能。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近年来也得到了历史性的大规模推广与发展。各国纷纷力图破除传统观念局限,从经济利益出发,进行广泛的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与交往,并向政治军事与文化等多领域拓展。发达国家内部,欧盟是一体化经济的最高层次的合作组织,其经济实力与美国相当,能够充当世界经济一极;亚洲、拉美及非洲也都在加速推动本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整合提升地区整体实力,以获取国际竞争优势和更高的国际地位,尽管困难和矛盾不少,但是前景还是乐观和可以预见的。各国和各集团国家的实力消长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一超独霸”的局面演变为今天日趋明显的多极化格局。今天的世界已经离不开中国,特别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无力的时候,人们更加寄希望于中国的强劲发展,中国的影响力也就越加明显。在美国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带动世界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持续增长。
90年代后的经济全球化深化使各国经济互相高度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的趋同化和彼此牵制,反过来又加固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地位,使之成为局部战争和恐怖主义都无法撼动的国际大趋势。因此,南北差距今后将继续缩小,多极化格局会更趋清晰。
2.世界货币多元化趋势与新国际金融体制催生
全球化的另一大特征是虚拟经济超越了实体经济,独立发展。金融全球化使虚拟经济急速膨胀,2000年世界虚拟经济已达到实体经济的5倍,2006年攀升到11倍!这个现实表明,国际金融自由化和持续增长的国际资本流动已经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当前国际金融表现出以下几大显著特征:
首先,国际资金流动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即通过全球贸易,实体经济的资金主要流向中国、德国、俄罗斯等制造业和资源大国,虚拟经济的资金流则主要流向美英等金融大国。近年来国际上热门话题“失衡问题”其实就是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过大引发的世界性忧虑,“失衡”表现为美国以进口为主要形式对外提供美元,而以债券股票等金融资本项目回收美元。事实上,美国的这种美元循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表明美国靠向世界出售政府债券等美元金融资产来持续对世界各国的产品和资源消费。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美国就需要不断加速输出美元,弱势美元政策也被当成法宝而被历届政府反复加以利用。目前,美国虚拟经济的膨胀已经到了与实体经济严重不符的地步,美国已资不抵债。同时,美国经济的“失衡”还直接导致了全球流动性膨胀。
其次,现代金融风险伴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而发生质变,现有金融体制已不适应。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各国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允许金融混业经营;民间资金的释放,投资渠道日益疏通且多元化;金融机构专业化以及异地(尤其是跨国)作业门槛大幅度降低。这些因素极大地激发了金融扩张和创新的热情,于是国际投资热潮不断,新的国际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层出不穷。现有的金融体制显然已经过时,无法起到应有的规范和预警作用。最新的例子是,不久前全球还备受流动性过剩的困扰,而2007年7月底爆发的美国次债风波一夜之间使全球流动性陷入全面告急的状态,全球金融市场一片恐慌,目前,风波已经有所蔓延(如英国楼市暴跌),但是蔓延多广,现有国际金融体制无法监督与预测。流动性过剩的时代有可能会出现流动性消失的危机。
第三,金融波动频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无法规避风险。尤其是国际私人投资取代官方资本成为国际金融主体以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开放和资本流动自由化改革,意味着政府再也无法在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交易之间设置有力的防火墙了。由于金融本身的内在波动性,以及金融波动的“蝴蝶效应”,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首当其冲,沦为以对冲基金为主的金融巨鳄的受害者。东亚、俄罗斯和拉美的一系列金融危机莫不如此。但实际上,发达国家也难自保。随着以亚洲为主的诸国外汇储备日巨,以国家为后台的金融保值机构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冲基金,成为新超级金融大鳄,世界性(至少是区域性)货币才够格成为操作对象和攻击目标,美元自然首当其冲。而美元泛滥和疲软增加了各大外汇储备国大规模损失的风险,因此,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势必逐渐向欧元、日元等多元货币分流。减持美元储备,实现外汇多元化正在成为国际趋势。
综上所述,美元霸主的地位支撑日益脆弱(欧元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正在变得日益重要),国际货币多元化是大势所趋。美元主宰的现行国际金融体制的弊端多多,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急待建立。
近年来欧洲经济稳定增长,使欧元几趋坚挺,并通过欧盟东扩扩大了欧元区的经济边疆。欧洲在全球投资和贸易中的比重小断提升,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某些方面有取代美国的势头,今后如果有大国改用欧元结算(比如俄罗斯改用欧元结算天然气和石油),美元有可能丧失主导地位。
目前,世界三大经济区中已经有了美元和欧元,只有亚洲还没有组成共同货币,口元、人民币或“亚元”都有可能成为区域货币。按照目前中日韩三国关系以及东盟“10+3”等发展趋势,尽管困难重重,但人民币成为今后的亚洲货币的可能性最大。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一体化推进及内需的扩大也使人民币作为区域货币流通可能成为不远的现实。从各国经济实力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等趋势综合判断,中国人民币完全可能上升成为世界性货币。
与多元化世界货币相对应的新国际金融体制也将随之形成,以实现“稳定、和谐、公平”的目标。
3.结论:发展中国家战略机遇期到来
综上所述,尽管世界经济存在诸多正面和负面影响,今后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将更加错综复杂,但是全球化大趋势势不可挡,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到来。发展中各国要积极把握住这一历史性大发展时机,增进合作,互利共赢;发达国家也在逐步认清局面,转变态度,谋求新的机遇。总之,世界经济将在竞争与合作的交融状态中扬帆前进,竞争将更加激烈,合作也将空前广泛。
(责任编辑: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