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行巨头的崩溃与政府危机对策分析
2008-12-29成十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年6期
[内容提要]本文从美国投资银行巨头的崩溃出发,来揭示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特点。文章集中分析了贝尔斯登、雷曼等华尔街投行巨头的崩溃过程以及政府的危机对策。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美国投行巨头全面崩溃。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美国政府对不同的投行巨头采取了不同的对策。本文分析了美国政府危机对策目标、相互关系和缺陷以及应该吸取的教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危机对策存在较大的缺陷,无法有效地阻止危机蔓延,稳定市场。
[关键词] 投资银行 巨头 崩溃 美国政府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71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6-0006-08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曾经叱咤世界金融界的华尔街五大投行巨头遭遇全面崩溃。美国投行巨头的全面崩溃不但震惊世界,而且在全球引发了“金融海啸”,极大地冲击了世界金融体系。华尔街投行巨头的全面崩溃不仅反映了资本全球化下国际金融危机的新特点,而且反映了传统的金融结构、金融体系与日益发展的经济、资本全球化所带来的新的经济格局、新的经济活动方式之间的矛盾和对抗。正是这种矛盾和对抗迫使传统的金融体系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重组。
本文通过分析华尔街投行巨头的崩溃以及政府的危机对策来揭示这次“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危机的特点,揭示经济全球化中传统金融体系大重组的特点,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次危机以及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政府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经济全球化中国际金融危机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同时,汲取教训,更好地应对我国金融产业出现的问题。
美国投行巨头的“灭顶之灾”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金融机构受到巨大的打击,其中,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巨头按照规模的大小顺序,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不断倒下,遭到了“灭顶之灾”。
1 “一夜之间”倒闭的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
在华尔街投行巨头中,首先是名列第五大投资银行、有着85年历史的的贝尔斯登(Bear Steams)的崩溃。由于市场对其经营状况忧虑造成的恐慌,在两天的48小时之内,其客户和交易对手因为对它的履约能力产生怀疑而一下提走了170亿美元的现金,导致其流动性枯竭。贝尔斯登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走向了崩溃。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 Chase&Co.)以2.4亿美元收购了贝尔斯登。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摩根大通仅用两亿多美元就将这家拥有85年历史、在2007年市值曾经达到200亿美元、在美国排名第五的投资银行收购,其中包括价值12亿美元的贝尔斯登总部大楼。为了免除摩根大通的后顾之忧,美联储承诺300亿美元的担保,承担了主要风险。
2 “无人问津”的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破产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 Inc.)成立于1850年,是世界主要的证券发行人,在世界金融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自从贝尔斯登被收购以后,雷曼也面临同样的信用危机。股票被大量抛售,资产大幅缩水,流动性短缺。最终,雷曼不得不寻求出售资产。但是,由于美国政府拒绝给予支持,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和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 PLC)均放弃收购雷曼。当地时间2008年9月14日,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公司宣布破产,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一项破产案。雷曼的总资产超过630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2002年电信巨头WorldCom申请破产时1040亿美元的资产。
3 “闪电”出售的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
拥有94年历史的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co.)是美国最大的券商之一,在国际金融产业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保全自己,美林公司采取了比其他美国金融业巨头更多的措施。美林曾筹集了巨额资本,清除了“问题”资产,出售了所持的大笔股权资产,包括金融信息巨头彭博资讯(Bloomberg)的股份。
然而,在采取了这么多措施的情况下,美林仍然难以摆脱困境。为了渡过眼下这场席卷美国金融界的风暴,避免重蹈雷曼兄弟的覆辙,2008年9月14日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的当晚,美林公司闪电般地同意以50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出售给美国银行。美林出售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因为,两天前,美国银行还在积极调查雷曼的账目,致力推动与雷曼的收购交易。仅仅48小时之后,在美林的请求下,美国银行就转向了美林,谈判收购并一举成交。美林之所以要迅速出售,其原因是为了“在公司还值钱的时候,卖个好价钱”,以免重蹈贝尔斯登低价出售或雷曼破产的覆辙。同时,也是因为雷曼垮台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政府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出手救助的。闪电出售确实避免了市场更大的动荡。
4 “迫不得已”转型的第一、第二大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
世界投行巨擎,第一大投资银行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和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一直是美国投行领域的佼佼者,也是华尔街的中流砥柱,高盛已经有139年的券商历史。与其他投行相比,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这次信贷危机中表现比较稳定。在雷曼破产以前,这两家公司还认为,它们能渡过危机,而不必作出巨变。但是,由于雷曼的破产、美林公司的被收购,一日之间,两大投资银行在顷刻之间轰然坍塌,引起了市场的极度恐慌。
雷曼破产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立即面临市场的冲击。虽然两家公司2008年9月16日都公布了良好的收益报告,但是,市场担心,雷曼兄弟的破产和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崩溃会产生连锁效应,株连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因此,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信用迅速下降。雷曼破产的第二天,它们的股价就双双下跌。摩根士丹利股价下跌了24%,因为投资者认为该公司将沦为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下一个牺牲品。而市值最高的高盛股价也下跌了14%。虽然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还没有出现资金危机,在信贷危机中的表现也比其他同行好得多,但它们也看到,虽然雷曼等公司极力采取了各种融资措施来解决问题,但是,在市场的打击下,迅速败落,无法生存。2008年9月22日,美联储发表声明宣布,9月21日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的申请,并向包括美林在内的投行巨头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支持。
虽然投行巨头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商业银行,但是仍然受到巨大的冲击。2008年10月9日,摩根士丹利又遭遇新一轮的股票抛售,股价重挫26%。摩根士丹利股票2008年以来已累计下跌77%,创下10年来的低点纪录。对冲基金客户近几周来已经从摩根士丹利撤出了近40%的资金。第二天(10月10日),摩根士丹利周五股价再跌22%,其市值缩水至约103亿美元。高盛、摩根士丹利能否最终摆脱困境,尚难预料。
美国政府应对投行巨头崩溃的
危机对策选择
面对华尔街投行巨头们的全面崩溃,美国政府采取了紧急的,但又各不相同的对策。
1 在贝尔斯登崩溃中美国政府的对策选择
面对贝尔斯登的崩溃,美国政府采取的危机对策是,提供担保,压低价格,推动迅速收购贝尔斯登。首先,它为贝尔斯登的“问题”资产提供了高达300亿美元的担保,以保证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同时,美联储还降低了面向金融机构的紧急贷款利率,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以提高市场信心,防止危机的扩散。
2 在雷曼崩溃中美国政府的对策选择
面对雷曼的崩溃,美国政府采取的对策是,最后通牒,拒绝救助雷曼。当面临破产边缘的雷曼在全世界寻求买家时,各个买家提出了一个附加的、但又是必要的条件,这就是要求美国政府在收购中提供类似贝尔斯登收购中的资助。但是,经过多方协商,美国政府“最后通牒”,拒绝了这个请求,最终导致雷曼的破产。
3 在美林崩溃中美国政府的对策选择
在美林崩溃中,美国政府采取的危机对策是打破禁令,批准收购美林。根据美国存款限制的法令,美国禁止任何银行开展会令其存款达到美国全国存款总额10%以上的并购活动,以防止大银行垄断市场。然而,美国银行收购美林,其存款比例已达10.99%,超过此项禁令,但是,美国政府仍然批准了美国银行对美林的收购。
4 在高盛、摩根士丹利危机中美国政府的对策选择
在高盛、摩根士丹利陷入危机时,美国政府采取了推动和闪电批准高盛、摩根士丹利转行。
美联储9月21日晚间仅用一天的时间就批准了通常需要数周或数月时间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申请,同意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团从投行转型为传统的银行控股公司。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盖特纳在与这两家公司讨论危机时特别强调,两大投行必须同时行动,如果只有一家打算转型,那另一家的生存安全就难以保证,因此,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必须一致行动,转为商业银行,这样才能免于彻底崩溃。
美国政府应对投行巨头崩溃的
危机对策目标及相互关系
1 美国政府危机对策的主要目标
美国的金融危机对策是一个包含多种目标的政策体系,对于不同的危机,它的目标的侧重也不同。从美国政府对应华尔街投行巨头崩溃的对策,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政府金融危机对策的主要目标是:
(1)尽一切可能阻止危机扩散,稳定市场。在危机发生时,政府对策的首要目标是迅速阻止危机的扩散,避免更大的动荡,以稳定整个市场。因为在金融市场中,各个金融机构是通过各种金融产品、金融交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将必然影响其他的金融机构,产生连锁反应,引发更大的危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的对策。例如,当贝尔斯登突然崩盘时,美国政府顶住社会“反对拿纳税人的钱来为金融大亨买单”的压力,迅速出资救助仅仅名列投行第五位的贝尔斯登。贝尔斯登之所以迅速崩盘,并不是因为它真的资不抵债,而仅仅是因为市场对它丧失信心,怀疑它可能要崩盘。最终,流动性枯竭导致它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滑到了破产边缘。而在当时,虽然次贷危机已经发生半年多,但是,开始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严重性,有的人甚至认为,危机很快就会结束。因此,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的突然崩溃引起了市场的极大恐慌和动荡。为了稳定市场,避免更大的动荡,美国政府紧急救助,以确保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同样,在收购美林中,为了实现阻止危机扩散、稳定市场的目标,美国政府甚至不惜打破反垄断禁令,迅速批准美国银行收购美林。当雷曼、美林崩溃后,高盛、摩根士丹利受到信用危机的冲击,股票暴跌。虽然高盛、摩根士丹利仍然盈利,并没有亏损,但是由于投行的经营模式,它们的生存仍然受到威胁。为了稳定市场,避免高盛、摩根士丹利陷入破产,美国政府紧急推动这里两家投行巨头转型,避开市场的直接冲击。而之前数月雷曼也发出过类似请求,却无人理睬。由此可见,当某一金融机构,特别是大的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阻止危机扩散,稳定市场是美国政府首要的对策目标,而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以打破常规,采取一切可能的对策。
(2)坚持“公平”原则,不为经营失败者“埋单”。“公平”原则就是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和个人必须自己承担经营中的风险,必须自己承担失败带来的损失,政府不能为企业和个人承担由于他们自己经营失败而产生的损失。如果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为经营失败的企业和个人“埋单”,将会进一步鼓励企业的盲目投机的行为,造成更大的损失。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在救助贝尔斯登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坚持将曾经在2007年市值高达200亿美元的贝尔斯登的收购价格压低至2.4亿美元。这不但是为了让摩根大通有利可图,使它能够尽快收购贝尔斯登,而且反映了美国政府坚持“公平”原则,不为经营失败者“埋单”的政策目标。虽然,在紧急情况下,为了稳定市场,政府不得不出面救助贝尔斯登,但是,必须坚持“公平”,让它的股东们承担损失,为自己的经营失误“埋单”。正如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指出的那样,我们就是要压低价格,不能让(贝尔斯登)股东获利。在雷曼破产中,就是美国政府为了坚持“公平”原则,不为经营失败者“埋单”的目标,拒绝为雷曼提供援助,最终导致第四大投行雷曼的破产。鲍尔森表示,他从来就没有考虑救助雷曼。他还说,监管部门保持高度警惕至关重要,但政府绝不会轻易将纳税人的钱用于救助金融机构。
(3)维持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不过份干预经济。美国的经济体制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很少直接干涉经济。虽然,在金融危机中,政府不得不出面,直接干涉经济,但它仍然竭力避免过分干预经济,特别是在严重的金融危机中,避免过多地卷入金融机构的经营,导致金融机构的“国有化”,破坏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在这次危机中,每当美国政府的“救市”对策出台以后,美国政府都要强调,“救市”的目的不是“国家走向国有化”,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自由市场经济。因此,无论是出资救助贝尔斯登,还是打破禁令,批准收购美林,推动高盛、摩根士丹利转型,美国政府都避免直接介入这些陷入困境的银行,直接参与它们的经营。
(4)降低成本,减轻财政负担。为了制止危机,政府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这就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为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政府的危机对策必须考虑“救市”的成本。这不仅是经济上的需要,也是政治上的需要。
因此,在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往往积极支持和鼓励其他机构参加救助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以实现政府减轻财政负担的政策目标。例如,在贝尔斯登和美林崩溃时,政府积极鼓励和推动其他金融机构收购它们,来达到制止危机蔓延、稳定市场的目的。美国政府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救助大批金融机构。联邦监管机构只有依赖那些大的银行去救助实力较弱的金融机构。Heidi N.Moore指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为普遍发生的银行倒闭情况提供保险。虽然美国的银行数量众多,但状况良好、规模可观的银行却很少。对于面临银行破产潮的联邦政府来说,这是个严重的问题。IndyMac倒闭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基金骤减至425亿美元,没有足够的资金为普遍发生的银行倒闭情况提供保险。所以,只有鼓励大银行来收购破产的银行,有时不惜打破反垄断的禁令。除了上述收购美林以外,在收购Washington Mutual时,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之后存款比例已经达到10.51%,位居全国第二,超过美国法律规定的存款上限。但是,美国政府不但批准了摩根大通的收购,而且,还鼓励它收购Washington Mutual的资产。
拒绝救助雷曼也是为了实现降低成本,减轻财政负担的政策目标。当雷曼面临破产时,次贷危机正在向纵深发展,美国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需要救助的金融机构很多,例如美国国际保险公司等金融巨头。但是,由于财力有限,美国政府无法救助全部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只能有选择地救助部分重要的金融机构。美国政府恐怕救助雷曼会引起救助的连锁反应,不得不一个接一个地去救助,最终无法脱身。因此,美国政府采取放弃雷曼的政策。
2 美国政府危机对策的主要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美国政府的危机对策目标是一个多目标体系。危机对策目标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相制约、相互冲突。例如,为了阻止危机扩散,必须投入资金,救助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然而,这种救助行动本身就是为失败者“埋单”。因此,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公众常常反对政府的救市措施,认为政府不应该为因盲目投机而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埋单”。因此,虽然美国政府在收购贝尔斯登时为了让它的股东们承担经营失败的损失而压低收购价格,但是政府的救助行为仍然受到公众的严厉批评,指责政府不该用纳税人的钱来为经营失败的企业“埋单”。同样,由于危机的扩大和恶化,为了制止危机,稳定市场,政府不得不对一些金融机构实行“部分国有化”,这也是和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相违背的。在这个目标体系中,阻止危机扩散、稳定市场是最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其他的目标都处于次要地位。但是,在实现了这个目标的前提下,其他的目标的选取就成了关键。例如,美国政府拒绝救助雷曼的政策选择。雷曼在华尔街投行巨头中名列第四,不但在规模上比贝尔斯登大得多,而且在美国以至于世界金融界的地位也远比贝尔斯登重要得多,可是,为什么美国政府救助贝尔斯登,而不救雷曼呢?这是因为贝尔斯登是美国次贷危机中第一个垮台的大型金融机构,贝尔斯登濒临破产造成了市场的极大恐慌。而7个月后的雷曼倒闭时所处的环境已与贝尔斯登崩溃时有了很大不同。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指出,雷曼的破产不会产生很大的危害。理由是,危机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市场已经对它有了充分的准备,华尔街各公司已有了足够时间来控制它们因与雷曼兄弟进行业务往来而承担的对手方风险,市场和美联储已经有时间准备应对大机构倒610651a7da81da5d5cd1f3848ab9cfa71be9fa39b73d14aa612288d02b8d2bbc闭带来的后果,雷曼的破产不会产生很大的动荡。Evan Newmark指出,虽然,雷曼有着显赫的历史、25000多名员工。但在规模达数万亿美元的全球金融界,雷曼兄弟只是个小角色。它是一家业务主要限于美国市场的投资银行,市值只有50亿美元左右。雷曼的破产导致的损失也不过数十亿美元,远比同样陷入困境的美国国际保险公司的数万亿美元小得多。美国政府认为,对美国金融体系而言,雷曼兄弟已不再重要了,不会影响市场的稳定。因此,在雷曼崩溃时,美国政府采取了不为雷曼的经营失败“埋单”、拒绝救助的政策。美国政府不想出手相救,不愿让自己的行为被认为是支持金融机构不负责任地追逐高风险。由此可见,正确选择对策目标,协调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决定了危机对策的成功与否。
美国政府应对投行巨头崩溃的
危机对策的缺陷与教训
虽然美国政府企图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帮助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制止危机,维持市场的稳定,但是,它在华尔街崩溃中的危机对策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美国政府的救助并没有阻止华尔街投行巨头的全面崩溃,而且也没有阻止危机的蔓延。相反,投行巨头的崩溃导致了危机的恶化,引发了席卷全球的、更严重的“金融风暴”。从上述美国政府的政策选择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危机对策存在许多缺陷,正是这些缺陷影响了它的危机对策的有效性。
1 缺乏监管对策,盲目、被动救助崩溃,无法预防、阻止崩溃
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可是,在危机中,美国政府并没有采取加强监管的对策。这就导致它的危机对策是被动的、盲目的,崩溃一个,救助一个,无法采取预防措施、阻止崩溃。由于对投行缺乏监管,导致对它们的经营状况不清楚。这样,在危机中,美国政府对于各个投行巨头的经营盈亏状况不了解。在金融危机中,各个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总是极力掩盖自己的经营困境,甚至采取欺骗的手段,以求稳定客户和业务伙伴的信心,渡过难关。例如,2008年3月12日,贝尔斯登的总裁施瓦茨特刚在美国CNBC电视台发表讲话,安抚投资者情绪,称公司目前流动性充足,并预计公司将在第一财季实现盈利。然而,仅仅过了几天,在3月16日贝尔斯登就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很明显,在施瓦茨特发表电视讲话时,贝尔斯登就已经陷于严重的困境之中了,但是,政府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并不知道问题的严重程度,这种信息不明最终导致了市场对金融机构信用的忧虑。正是这种市场的忧虑导致了贝尔斯登的“一夜之间”的崩盘。缺乏监管导致美国政府对投行巨头的救助只能是被动的,只能在崩溃的时候才能实施弥补性救助,并不能有效阻止崩溃的连锁反应。这种情况在贝尔斯登、雷曼、美林的崩溃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政府并没有吸取教训,加强监管,仍然使投行巨头们处于放任的状态。缺乏监管使政府无法知道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危机的程度,因而无法采取预防对策。例如,在救助贝尔斯登的同时,美联储还破例允许20多家华尔街投行及投资机构以按揭债券等证券为抵押品,向中央银行借款。此前,美联储只贷款给直接受其监管的商业银行。因此,专家们认为,倘若美联储早些提供融资,贝尔斯登就不至于崩溃。信息不明使政府无法判断危机的真实情况,因而也无法采取预防对策。缺乏监管还导致市场的全面恐慌,进而波及整个投资银行界。由于对投行巨头的经营状况不了解,因此,只要有一家投行巨头崩溃,整个市场对其他投行巨头的经营状况就会产生不信任,即使是经营良好的投行同样遭到市场信用危机的冲击,进而导致它们的资产大幅缩水,流动性短缺,最终陷入困境。高盛、摩根士丹利被迫转型就是这种情况。
这种被动的崩溃救助大大降低了政府危机对策的有效性。因为政府只是在金融机构崩溃的时候才进行救助,而不是去防止金融机构的崩溃,因此,市场面临的是一个个崩溃的金融机构,信用危机并没有随着政府的救助而得到缓和,而是不断蔓延,最后导致华尔街投行巨头的全军覆没。
2 局部应对各个投行的危机,缺乏全面的对策
从这次美国政府对华尔街投行巨头的政策来看,其特点是个别地、局部地应对它们的崩溃,缺乏全面的对策。从贝尔斯登开始,华尔街投行巨头是按照规模的大小,从小到大逐个崩溃的,时间跨度为半年。美国政府的相应对策也是随着它们的危机出现一个一个分别实施的。虽然政府希望阻止危机的蔓延,但是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仅仅起到一个“消防队”救火的作用,哪里“起火”才去哪里,缺乏全面、综合的救市措施,因而无法从“源头”上、总体上遏制崩溃,彻底解决问题。因此,尽管美国政府极力救助,最终仍然导致了投行巨头们的全军覆没。
3 目标相互冲突,难以选取,造成决策失误
如上所说,美国政府的危机对策目标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相制约,相互冲突。为了阻止危机扩散,必须对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进行救助,但是,美国政府又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要坚持“公平”原则,不为经营失败者“埋单”。在政府救助贝尔斯登以后,美国佐格比民意调查所随后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美国人对于政府近来推行的一些经济政策并不赞同。调查结果显示,68%的受访者不赞成政府出手帮助受次贷危机影响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政府这一举动的仅有25%。因此,从美国政府实施的危机对策可以看出,政策目标的相互冲突导致选择困难,甚至造成决策失误。例如在处理雷曼崩溃时,到底是出手救助,阻止危机扩散,稳定市场,还是坚持“公平”原则,不为经营失败者“埋单”,听任雷曼破产,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美国财政部高官和华尔街金融专家经过数天的讨论,决定放弃雷曼。但是,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一个致命的错误。雷曼的破产不但直接导致了华尔街投行巨头的全面崩溃,而且引发了全球深度震荡的金融“海啸”,将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面的世界金融危机。
吸取的教训
从美国政府处理华尔街投行巨头崩溃的危机对策可以看出,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危机对策的关键。在危机中,政府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特别是对大的、有影响的金融机构,应及时掌握它们的经营状况。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金融机构在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以防止危机的蔓延。同时,只有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全面、充分掌握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才能制定综合的、全面的对策应对发生的危机,才能从全局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危机。
其次,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全面的危机对策,不能局限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有综合治理的危机方案。不仅要救助已经面临崩溃的金融机构,更重要的是要对于其他面临困境、可能也走向崩溃的机构进行预防性的救助,以有效地阻止崩溃的蔓延。在危机中,政府不能放任自由市场的调节,而是要积极地、主动地控制危机的发展,以避免市场调节带来的巨大、过度的动荡和对金融机构的冲击。
最后,要做到对陷入困境的不同机构有正确的政策目标。不能错误地判断形势,制订错误的政策目标。只有制订正确的政策目标,才能保证危机对策达到预期的效果。
结束语
美国投行巨头的全面崩溃是传统经营方式与变化了的金融市场的冲突的结果,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它给世界金融以及整个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从贝尔斯登垮台到雷曼兄弟的破产、美林的被收购、高盛、摩根士丹利的转型,虽然美国政府采取了救助对策,但是并没有阻止华尔街投行巨头的全面崩溃。美国投行巨头的崩溃给世界金融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目前,全球金融市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动荡之中: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全球股市创纪录地连续暴跌,冰岛面临“国家破产”,全球主要央行联手减息,国家入股银行……正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指出的那样:“在投机热把自己烧毁之前,泡沫不可能通过货币政策或其他政策手段被安全地挤掉。对于人类的这种疯狂情绪,世界各国央行显然也无能为力。”虽然我国金融市场由于国际化水平比较低,受到投行巨头崩溃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它们的崩溃必将引起世界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大分化、大改组。我们应该密切注视美国次贷危机的变化和发展,认真研究美国政府的危机对策,制订我国自己的有效对策,以确保我国金融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责任编辑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