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意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2008-12-29王保彦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8年4期
摘 要:主体意识是人类主体地位的重要标识,是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能力。主体意识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并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相契合。东西方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造就了色彩纷呈的主体意识状况与思路。我国主体意识问题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凸显的。应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运用社会管理职能,融合中西先进文化,以较小的成本解决主体意识困境,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主体意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02;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8)04-0048-03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重要机遇期和反思期,主体意识问题是在我国改革实践中逐步凸显的,并愈来愈成为人们谈论人的发展、主体性发挥和社会主义前景等问题的重要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到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因此,本文试从主体意识的视角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阐释与展望。
一、主体意识解析
人因具有了意识能力能够把自身对象化,从而在自身客观存在之外形成一个自身的主观存在;人们正是用这种关于自身的主观存在去衡量自然界和社会,再进一步通过自身的活动去创造合乎该尺度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由此形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主客体关系。马克思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1](P67)“人……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2]。由此而言,全部人类历史活动都不过是在不断实现着人类自由自觉的类特征。自人类在世界中取得主体地位后,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类不仅追求着对世界的真理性认识,而且也追求着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追求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因此,主体意识指人对自身作为对象性活动主体的本质、地位和价值的自觉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能动认识支配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活动的实践理念。即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主体而存在、活动和把握世界,以主体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存在、发展,自由自主地表现和发挥自己的内在本质力量和独创性。人成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导,用内在尺度引导自我发展。其实质是人对自己生命活动的自觉认识和自由支配的能力,即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能力。
根据载体的不同,主体意识可以分为个体主体意识、社会主体意识和人类主体意识。由于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所以主体意识的现实承担者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体。而主体意识要靠社会关系维系和传播。尽管实践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个体活动,但个人总是以社会整体的形式同自然发生关系、从事实践活动。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更为类主体意识产生和发展创造着条件。
主体意识是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互动的结果。实践的发展,既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和弘扬的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发展着自己的意识能力。另一方面,在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先在性之后,人们改造、创造世界,意识不仅是逻辑在先的,而且是处于决定地位的因素或方面。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会引起主体意识新的觉醒与进化,主体意识的每一次觉醒与进化也都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类正是依靠不断发展主体意识能力去面对自然界,实现自己的需要,当人们的主体意识能力普遍发展的时候就是人类以最强大的阵容面对自然的时候。当然,主体意识的作用亦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需要相应的物质和社会保障。
目前,人类只能在部分领域以类主体发挥主体意识的作用,社会主体意识也要通过具体的个体主体意识提升和成熟来实现。因此,个体主体意识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类解放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而共产主义的独特性就在于“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并且使无产者“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1](P87)。所以,主体意识必然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相融合,并在其中步入发展的新境界。
二、中西方主体意识理路与社会主义追求
由于社会生产力在不同区域、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限制,主体意识的发展有一个从少数到整体,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东西方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造就了色彩纷呈的主体意识状况与思路。
我国的传统文化虽然从整体上是压抑个性的,但并不是不关注主体意识。孔子“仁”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发挥主体能力,它强调仁的主观精神,强调主体修养的重要性,重视事在人为的思想,是重人轻神思想的表现。“天人合一”的提出,是与高扬人在道德修养和理性人格追求上的主体意识相联系的。宋代道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人”的问题,如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任务,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使人生的各种矛盾得到统一,表现了对主体意识的巨大关注。可是,在自然经济的氛围中,传统文化在注重思考人、发挥人的主体能力的同时,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压抑个体,以家、国淹没个人,从而造成个体主体意识的淡化。中世纪的西方是神性代替人性的时代,个体主体意识也处于压抑状态。经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成长,个体主体意识逐渐彰显。从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到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以至福柯的“人死了”都是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对主体的关注。自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以来,主体性问题就成了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们集中关注的主要问题。尽管由于结构主义、阐释学和语言哲学的兴盛使“主体性凯旋”的盛世终有所减,但它在西方的深远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社会主义思潮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追求社会平等的体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西方文化底蕴,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在成长过程中深受人道主义、自由主义观念和主体性哲学的熏陶,关注人的主体能动性与人的解放,他以人类解放为己任,针对资本主义阶级斗争和经济危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为社会主义找到了物质力量——无产阶级,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当时的弱势群体——无产阶级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并以自身的努力争取解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既是对人类历史客观规律的自觉把握与运用,又是人们摆脱物的依赖关系下以理性为主导的片面的或异化的主体意识状态,走向自由王国的开始。
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在东方落后国家首先胜利了。西方主要是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却很快失败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卢卡奇,对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失败的总结反思中提出阶级意识问题,在马克思之后第一次强调了历史中的主体——人的因素对历史发展的意义。那么,在东方的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人的状况又是如何的呢?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意识
管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在当时的国际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就其本意,是非常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尤其是政治主体意识的发挥。事实上也启迪了人们的主人翁意识,极大改善了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由于指令性计划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的发展也是计划好了的,在客观上造成以集体意识淹没个体主体意识的现象,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并未得到实质上的实现,在“文革”中甚至造成了主体意识的扭曲发展。在内外压力与困惑中,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选择了改革。很多国家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数不多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对“文革”的反思引发了人们对主体意识的关注,从而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引入了市场经济机制。一方面提高了效率,发展了国家实力,促进了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提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造成的生存困境和主体性难题也在实践中逐步显现。一部分人在优胜劣汰中丧失了发挥、发展主体意识的物质条件,造成了个体内心的孤独、畏惧及对自由的逃避。尽管我国残存的封建思想和计划经济时期以集体主体意识淹没个体主体意识的思路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子,但主要是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竞争规律使然,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发展,又梗阻了人的自由自主活动,造成人的异化与生存困境。西方在主体意识方面,由于人文精神的传统,在社会矛盾的压力和与社会主义的竞争中已经形成较完善的解决机制,如以全面的社会保障保证弱势群体的生存权,以廉价的教育保障人们的发展权等。然而,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它对竞争规则的平等负责,并在法律上保证主体地位的平等而排斥特权,并没有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竞争的残酷性对主体重新进入市场、参与社会生活的影响,仅仅从社会稳态运行的视角被动地解决主体意识问题。它只是自发地发展、运用主体意识,并没有完全解决,也很难彻底解决主体意识方面的两难困境,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在此方面的优越逐渐彰显。
目前,我国的主体意识困境的解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明显的。市场经济在我国仅实践了二十多年,而且前期处于模仿建构阶段,在社会转型期面临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似的诸多主体意识困境是正常的。但主体意识的成熟是人类解放的标志。既然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重新焕发活力、追赶先进生产力的必然选择,那么,市场经济引发的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提升亦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必经之路。对我国目前的主体意识困境问题要有宏观的判断,不能因出现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似的现象就质疑或否认对市场经济的选择及其发展前景。从党的指导思想看,把人看作是发展生产的目的,关注民生,促进人的主体意识能力和全面发展的观念日益清晰和坚定。和谐的思想、免除农业税、义务教育阶段免费等措施等都在为主体意识的普遍发展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信息经济的到来也为人们主体意识的发挥与跃迁,为更好地运用市场经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机遇。
总之,在主体意识视阈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的否定,其发展前景在于实现对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超越,自觉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主动顺应时代转换所展示的自由平等前景,充分发挥社会管理的职能,融合中西先进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以较低的社会发展成本,妥善解决主体意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提升所需的良好外部环境问题,为人的解放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与思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正是这一模式的开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