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论信息技术教师出路之“柳暗花明”

2008-12-29管志毅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2期

  目前,部分地区在高考改革中加入信息技术科目的考核,一些曾经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学科地位烦恼与苦闷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彷徨与失落中,仿佛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触摸到了职业发展的希望。作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笔者也一直在追问自身职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今天,当信息技术走进高考是否真的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终极追求?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才能找寻到自己的职业归属感?
  
  寻寻觅觅明确教育的真谛
  
  我们需懂得:高考绝不是教育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利用得好或许能为达到教育目的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更重要的是,它还能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我们不妨来看山东省高考.在“基本能力”测试科目中,2008年考了一道Word中如何插入图片,考了用PhotoShop可以对图片进行哪些基本的处理,考了超市收银员通过用扫描仪扫描顾客购买商品的条形码使用的是什么技术,等等。这几道题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作为山东高考改革的重点之一——新增的“基本能力”科目,其显著特点就是直指日常生活,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关注与热爱生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与社会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注重知识、能力、素养、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的幸福生活
  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的幸福生活,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什么是信息素养?简单来说,就是能从信息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归根到底,仍然是为了两个字——生活。应该说,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这一共同的目标,只是不同的学科所立足的角度不同。中学开设的必修课程,就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提供必需的知识和必备的技能,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框架,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曾经一度很茫然,我们辛辛苦苦地教授学生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教给学生二进制、十进制与十六进制的相互转换,教给学生一些陌生的计算机术语和枯燥的概念,告诉他们如何用分支、循环语句编程写代码。我们付出很多努力,但收效甚微。实际上,我们可能犯了一个错,那就是为了教而教,为了教技术和知识而教。我们在陷入痛苦的过程中,离教育的终极目标却越来越远。
  2.教育是为了教师的幸福体验
  我们在指导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同时,也促使我们自身在生活中要多细心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教学的灵感。某次,我校学生课间操退场秩序出现混乱,我便鼓励学生用PPT为体育教师制作“课间操各班先后退场路线图”,并择优被体育教师在全校班主任会上采用。又一次,我校附近的街道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分类回收垃圾桶,我便要求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学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并为不同类型的垃圾分别制作相应的图标。这些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基本题目,都是来源于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也在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之美,同时也更加热爱生活了。在一次又一次生动的师生交往中,我们不断地从年轻学生身上汲取精神养料和生命的灵气,体验着“给予”与“被给予”的幸福。
  教育的真谛就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幸福生活。当前,许多教师抱怨没有职业幸福感,他们愿意全面地教授学生和影响学生,可是“应试教育”要求他们更多地关注考试。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如果把高考当做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认为绑定它就绑定了职业幸福,恰恰有可能是片面的。
  
  大踏步走上研究之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信息技术课本身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年轻的教师们来研究。
  1.研究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师应下苦功研究教学方法和模式,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朋友和助手。我们要研究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的课程标准大大缩减了课时,却没有减少教学内容,导致课时安排得很紧,再加上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时就更加捉襟见肘了。因此,我们要着重研究如何把生活实际和教材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既能完成教材上的学习任务,又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
  2.研究教学评价
  评价是一个大学问,是我们在教学中时常遇到的挑战。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会感到理想中的评价系统难以建立,但我们依然需要用心学习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学生已有的水平参差不齐,而这种“参差不齐”往往由家庭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所决定。因此,为了教育的公平,教师在评价学生信息技术作品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这个“起点不同”的因素,避免以一张试卷定成绩。那样做只会挫伤许多起点低,但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研究学生实际的技术操作过程及活动过程,分析学生的典型信息技术作品,全面考查学生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3.研究课堂管理
  为了创造和保持一种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掌握各种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要研究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制定规则和程序,完善与学生的关系,确保学生保持对学习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我们要做研究型的教师——只有研究,才能使我们始终保持对教育的新鲜感,才能使我们感到每教一届学生,甚至每上一堂课,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我知道这很不容易。因为任何一件工作,一旦成为职业,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我们不能成为简单的“教书匠”,而应该保持一种“永远新鲜”的心态。
  
  用游戏放松的心态看待教学
  
  学生为什么喜欢玩游戏,玩起来还那么投入?我们是否可以从学生喜欢游戏中得到某些启示?我们能否将游戏的要素纳入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的具有竞赛性的集体活动,游戏需要参与者的全身心投入,充分运用自身的资源来展示自己的技能。同时,游戏具有挑战性和享受性。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虽然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严肃使命,但挑战依然无处不在。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借用一种游戏的放松心态,将“我”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一个运用教师自身所有的资源,展示自己的综合技能,从而赢得学生尊重与信赖的竞技场,与学生一起平等地接收信息时代的新知识,共同协作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放下考试的思想包袱,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满足。这是游戏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艺术魅力所在。教书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充其量只为生命提供基础,而只有当做艺术来追求,才能根本解决存在意义的困惑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列入高考科目并非是授课教师的唯一出路,也不是信息技术教师提升个人价值的“救命稻草”。只有明确了教育的真谛,并以良好的心绪、宽容的胸襟、研究的态度、放松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才不会在顺境时沾沾自喜、在逆境时怨天尤人,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的职业幸福感。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