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环境下音乐教学的创意尝试

2008-12-2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2期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我秉承信息技术要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宗旨,一直努力尝试着,也颇有收获。下面我就结合《春江花月夜》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应从哪些方面确定教学的最佳创意点。
  
  一、音画结合,巧妙导入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精心设计好一堂课的开始,就好像带领学生走进一座城堡,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求欲,主动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特别是中国民乐赏析,学生很容易对之兴趣索然。如何设计才能有新意?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遵循趣味性原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联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尽快把他们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我以一幅中国山水画导入,画面经过Photoshop CS2处理后非常清晰、典雅,有着《春江花月夜》乐曲中描绘的意境。我通过屏幕投影放大,让学生仔细欣赏,请他们谈谈看到的景物。有学生诧异地说:“今天不是上音乐欣赏课吗,怎么看起画来了Uz7e8OlojLmIIyjcMmrQcw==?”我借此机会,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这样的画面配上什么样的音乐合适呢?”问题一提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时,我播放了事先剪辑好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学生饶有兴趣地倾听着。当《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响起时,全班学生异口同声:“这首曲子配刚才的那幅画最合适!”就这样,音画结合的有效实施,起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良好效果。
  
  二、上网“冲浪”,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演示和浏览的工具,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由于《春江花月夜》是我国民乐十大古曲之一,在中国民族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这堂课涉及的信息量较大,音乐知识、创作手法也较难。课前我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下载了有关民族乐器的图片、不同乐器演奏的版本、现场演奏的视频等,精心挑选了专题性学习网站,给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
  在授课过程中,我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上网“冲浪”,了解民族乐器、民族管弦乐队、创作背景、音乐内容等方面的知识。学生乐此不疲地点击着各类网站,浏览着精美的网页,相互探讨,相互交流。
  
  三、音乐与文学,融会贯通
  
  利用信息技术,让音乐与文学融会贯通,为学生探究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索活动,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多种知识与技能。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我设计了第一个探究问题——音乐结构特点与文学修辞手法的比较。学生先倾听有着“鱼咬尾”音乐特点的民族乐曲和歌曲片段,然后欣赏文学作品中带有相似特点的诗歌、儿歌。学生经过深入分析,相互探讨,很快就总结出“鱼咬尾”的特点以及“鱼咬尾”与文学修辞手法“顶真”的相似与不同之处,理解了“文学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和音调”的特点。
  第二个探究问题是“换头合尾”民乐的创作手法。我请学生仔细倾听若干段落,让他们认真分辨每段乐曲的头尾。最后他们总结出“每段开头都不同,每段结尾都相同”的规律,甚至有的学生会联想到曾经读过的诗歌有类似的结构。
  
  四、影音流动,陶醉其中
  
  为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全曲,课前我通过Adobe Audition1.5(音频编辑软件)为乐曲进行了声音处理,用Vegas Pro8.0(视频编辑软件)为乐曲进行了音视频动画合成处理,使表现不同乐段场景的图片动起来,与音乐表达的意境相吻合,最终形成了精美的《春江花月夜》MV。当学生随着画面置身于秀丽的江南水乡,徜徉在波光粼粼的申江边,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时,他们深深陶醉在悠扬的民族乐曲中,之前学过的音乐知识也得到了温习与巩固。
  
  五、音乐实践,精诚合作
  
  有些学习任务很难由单个学生完成,需要小组合作。在实践创作教学环节中,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鱼咬尾”手法,创作8小节旋律。学生4人一组,有的哼唱,有的记录,有的修改,创作热情极高。而后,我从众多小组完成的作品中,挑选一个写得较好的作品,在Band in a box(音乐伴奏编辑软件)中输入音符,现场展示。当学生听到自己创作的旋律通过电脑合成器播放出来时,那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借此机会,我也把这个简单易学的音乐软件推荐给大家,希望他们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小小的音乐创作梦想。
  
  六、总结延伸,激发情感
  
  在最后一个环节,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进行总结,而是让各个小组讨论并回答《春江花月夜》这首古曲为什么流传至今还那么受欢迎。不少学生综合课堂知识和网络资源进行总结——它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优美的旋律,彰显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之后我又提出“是不是应该珍惜、保护民族的传统艺术,在听流行音乐时,也听听中国的民乐?”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对民族音乐和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铺设了直接体验艺术美的通道,为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的价值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