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2008-12-29任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2期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风貌。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深浅差异,部分教师仍然机械套用各种教学模式,看似新颖、热闹的信息技术课堂背后,出现了种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尝试分析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低效现象,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教学目标设置随意,目标不明
教学目标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把目标设置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教师理解不到位,往往会出现教学目标设置随意、目标虚设、目标内容泛化等现象。如《文件操作》一课,有位教师在教案上明确设置了教学目标为“让学生学会选定、复制、移动、删除文件的方法”,然而进入课堂后却将其“抛之脑后”,在讲授完复制文件的方法后,没有安排好知识的巩固练习,又急切地让学生分小组探究剪切文件的操作方法,偏离了真正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学目标不明确,学习方向把握不准,出现了探究无意义的情况。
问题二:情境创设流于形式,牵强附会
注重“创设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情境的创设,强调导入阶段的趣味性、探索性。导入创设的情境能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之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导入阶段“只放不收”,导致了情境的冗余。如《我为奥运喝彩》版面设计一课,教师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准备了很多奥运的素材,一开始就让学生从素材中感受奥运,畅谈感受,并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小组交流讨论活动。可是当精彩的导入结束时,却发现课堂时间已经过半。尽管在这节课,教师为创设情境动了脑筋,作了认真的准备,学生的兴趣也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但是由于切入“正题”的时间过晚,这节课的教学容量就只能缩小,降低了教学的效益。
问题三:练习活动组织无序,放任自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练习活动要围绕着问题解决而组织。问题解决与常规练习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常规练习着重寻求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如何寻找创造性的方法,因而需要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指导。而有些教师简单地将练习任务交给学生,缺乏指导,出现了练习活动无序的局面。如,在指法训练课上,有教师过于相信游戏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指法游戏中练习和比赛,虽然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但是课堂活动缺乏了教师必要的组织、引导和管理,课堂实际效果平平。
问题四:教学评价苍白无力,生硬空洞
赏识评价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个性、挖掘潜能的重要方法,然而,不少教师习惯于用“好”、“很好”、“太棒了”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迷失在生硬、僵化的“赏识”怪圈中。还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不置可否,即使评价了,也含糊其辞,让学生摸不清头脑。例如:《曲线工具》一课,有位教师提出问题“像这样的弧形曲线有几种画法”。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应为“同向双击”和“两侧单击”两种画法,可当有学生举手回答“圆形是弧线的”时,教师为了肯定学生的积极发言,依然表扬学生“你真棒,反应真快……”这样的夸奖看似是对学生的“尊重”,但实际上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根本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对策
1.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等作用。只有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并使所有的教学环节和师生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所有的教学策略都为教学目标服务,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有效地把握教学目标呢?首先,教师应树立目标意识,深入研究并有效把握课程标准,并根据“学科目标—学年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确定课时目标的定位。其次,教师应注意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调控。对于偏离教学目标的师生互动,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有效的方式调整回教学目标的范围之内。最后,教师应发挥教学目标的评价功能。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作为标准来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否已达到教学目标,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设置合理情境,丰富课堂教学
“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情境设计的好坏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我们也应看到,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情境的创设合理、有度,才能真正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首先,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做好情感上的准备。其次,情境创设要体现整体性,教师应围绕同一个主题综合创设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再次,实施情境教学应考虑效能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不能以牺牲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代价。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氛围
有效的教学还要求教师把握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活动。一方面,信息技术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注意学生特点,做到动静结合,并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过后,通过思考活动的过程和自己在过程中的体验,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这样,才能使每个活动是高效的。当一节课的每个环节都是高效的,这节课也自然会是优化的。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应自如运用各种形式来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活跃思维、提高能力,并且使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4.“民主平等”、“分层多维”地评价学生
学习的最大乐趣莫过于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此时教师正确的评价可以有效推动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正确的评价应该能针对学生发言的特点、学生发言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给予恰当的评定,让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对在哪里、错在哪里。首先,正确的评价应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原则上,这是实施课堂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应该建立“分层多维”的评价标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角度对学生做出不同层次的评价。最后,把握评价时机是实施成功评价的关键,适时到位的评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
总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其有效性,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重视,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也需要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N].中国教育报新课程周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