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学习的三元评价体系

2008-12-29李寿财马秀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2期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与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怎样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价一直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通过笔者对山东省日照市几所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皆由评价不当而产生。
  
  一、当前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和教学观摩,笔者发现合作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合作学习小组是某些学生的“避风港”
  在很多课堂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某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无所事事,或者做些与小组活动不相关的事情。这是因为小组中只要有人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整个小组就能顺利过关。这种情况导致小组中只有一个人认真完成任务,其他组员都没有参与其中。对这些不参与的学生来说,如果让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行为容易暴露出来,而在小组的掩护下则很安全,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他们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
  2.合作学习小组的“权杖效应”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是最常见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复制了这种不平等的、缺乏合作的交互方式,演变为“好学生讲和做,差学生听或看”,由好学生在小组中包揽一切,学习较差的学生在小组中仍然是被动的,没有表现的机会。这种现象叫做“权杖效应”。在这种小组中,学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合作,不仅不利于学习较差学生的发展,对好学生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合作来贡献和分享不同的心智模式,可以使学习者对事物形成更为丰富、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如果好学生的心智模式支配着小组的一切活动,缺乏认知的多样性,长此以往,好学生的认识和见解也会变得偏狭。
  
  二、合作学习问题的归因分析
  
  1.情绪的趋利避害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的情绪也不例外。人的情绪最重要的特点是趋利避害。这一方面极大地维护了人类的生活及健康,另一方面却助长了人的依赖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好学生怕其他学生给自己添麻烦,宁愿自己完成也不想与他人合作。这就造成了好学生虽然在开始掌握知识的阶段,知识会不断丰富,但到了能初步完成任务时,学习便进入了停滞的阶段,因为他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问题。
  学习较差的学生由于掌握新知识相对慢,一部分就会出现顺其自然的想法,不再努力。有的则会出现嫉妒的情绪,不但不通过努力学习争取别人的认同,还在小组中搞破坏,使合作学习无法进行下去。还有一部分学生把这种差距归因于自己的不努力,并试图用自己的努力来得到他人的认同,但是如果他们遇到喜欢独立完成任务的好学生,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自尊心得不到满足,他们也会逐渐消沉下去。
  2.评价机制不合理
  教师总以好学生的成绩代表整个小组的成绩或学业水平进行评定,学习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得不到认可,没有归属感,甚至认为自己同好学生是对立的。这样的小组不可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对他们施以相同的评价标准,又会使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三、合作学习的三元评价体系
  
  人情绪的趋利避害性,在教育中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评价方法使学生感到愉悦,进而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和自尊心,促使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进行合作学习评价,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公平。这就需要注意三个方面:要注意将差异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价相结合、注意学生的行为表现、注意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基于以上原则,笔者设计出三元评价体系。
  第一个元素是组内评价。评价的侧重点是小组成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行为表现。通过组内互评表,让每位学生对自己以及组内其他成员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使学生对同伴的表现有据可评,并能培养他们客观公正、正确对待他人进步的价值观念。同伴的坦诚评价犹如润滑剂,能使学生在与同伴的磨合中,不断反省和提高。评价结果见表1。
  
  注:3=主要贡献;2=一定贡献;1=较少贡献;0=无贡献;-1=小组的负担。
  从表1我们可以得出:
  小组平均得分=(23+20+17)/3=20
  学生A的等级=23/20=1.15
  学生B的等级=20/20=1
  学生C的等级=17/20=0.85
  第二个元素采用的是教师参与的组间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使得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鼓励小组合作。因此,更应注重对合作小组集体做出合理的评价,从中反映出小组集体的素质情况。评价结果见表2。
  
  从表2我们可以得出:
  小组A的成绩=(80+70+70)×15%+75×55%=74.25
  小组B的成绩=(75+70+70)×15%+70×55%=70.75
  小组C的成绩=(70+70+75)×15%+75×55%=73.5
  第三个元素是教师和小组成员对学生个人的激励性评价,即以学生个人以前的成绩作为参照评价学生的进步情况。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认同、被尊重的需要。为此,教师应该用认同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并对他们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认同中得以舒展。(评价结果见表3)。
  
  注:3=有很大进步;2=一定进步;1=较少进步;0=无进步;-1=倒退。
  从表3我们可以得出:
  学生A的等级=9/7=1.29
  学生B的等级=8/7=1.14
  学生C的等级=4/7=0.57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评价,小组中学生的最终成绩为:小组得分×45%+小组得分×学生在个人评价中所占的等级×45%+小组得分×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所占的等级×10%。即:
  小组A中学生A的得分=74.25×45%+74.25×45%×1.15+74.25×10%×1.29=81.42
  同理可得出B和C中学生得分。
  三元评价方式不仅考查了小组整体的情况,兼顾了小组成员个人的学习进步,还能使学生清晰自己对学习所负的责任,认真对待合作学习,不产生依赖心理,并在小组中积极贡献个人的力量,极大地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DB/OL].http://phys.cersp.com/KCSZ/LLYJ/200512/304.htm.
  [2]Nor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