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方式的研究初探
2008-12-29林凤蓉谭德君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2期
摘要:本文在说明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简介了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方式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联系教育教学实例介绍了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的几点做法,并提出思索与体会。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学习评价;评价方式
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通过对我校学生、家长、教师目前数学学习评价状况的问卷调查,对教师过去教育教学的反思访谈,家访、典型案例的收集,普遍反映传统的评价方式多采用测试形式,评价内容过多侧重于学生对事实、概念和科学术语的掌握,测试的覆盖面太宽,需要推理的深度太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评价,缺乏评价的主体性。显然,传统的评价方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无法与教育发展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由此可见,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一、结合日常学习行为观察评价
只有学生经过自己积极的思考,探究发现了数学学习结论,在数学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才能从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因此,为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转变与发展,给予多次评价机会,我们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
(1)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揭示好的学习状态与个体发展和成绩表现的辩证关系。(2)课外观察:课前预习、课后思考——主动与教师、学生、家长交流和讨论学习,表达自己观点或提出问题;课外作业——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课外实践——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查找资料、动手实践的情况。根据这些方面来综合评价。
比如,我在班级设计了“群星榜”评比专栏,结合学生日常学习行为观察,根据《课标》对各学年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操作能力、情感与态度、解决问题”的要求,进行五个板块的金、银、铜星等级评价(5个铜星换一个银星,五个银星换一个金星)。学生在班级的这片芳草地里看到自己甜美的果实一天天多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在耕种与收获中体验到学习的自信与快乐。而且,也便于根据阶段性量化积累,在班级学生间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促其进展。
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高等都会有一个真实的自然流露,这是全面反映学生情况的最好机会,这时的评价才真正有效。下面是结合课堂观察评价一小片段:
学生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后,计算(132+141+133+138+145+135+142)÷7
生1:列竖式计算。
生2:先算132+138=270,145+135=280,在和其他加数相加。
生3:算出130×4+18=?和140×3+8=?,再把两个得数相加即可。
生4:我还知道怎么估算这题的得数,它不可能比132小,也不可能比145大,得数在(132+145)÷2左右o
(教师及时抓住机会,组织学生讨论。)
生5:第二,三个同学都用了简便算法,但我觉得第三个同学的算法最快,对我很有启发,我建议给他在“数学思考”加☆。
生6:听了( )同学的意见,我才知道我的答案108是不符合实际的,他帮我学会了检查,我建议给他“解决问题”加☆。
生7:今天( )同学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承认并改正自己错误,我建议给他“情感与态度”加☆。
可看出,学生在这自评与互评的展开中,充分地进行合作、交流,培养了认真倾听、自我反省等学习习惯。
二、结合学习效果评价
为给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水平提供证据,给学生评定数学成绩。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平时自测,阶段测验,期末测试的结果评价学生的知识与学习能力。但是传统的纸笔方式,缺少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和方法,实施过程显得封闭、静态,一卷定音削弱了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在结合学习效果评价中,我们还讲究评价方式与方法多样化:(1)笔试:考查知识技能情况,鼓励创新做法;(2)口试:考查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3)实践操作: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操作能力;等等。并且,鉴于各评价主体不同的评价水平,在期末我们以不同权重比例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评定(教师评占50%,学生自评25%,同学评25%),这样一来,从根本上摆正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和家长,特别是学生评价主动权,提高评价结果的效益化。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可以利用各阶段学习结果反馈对各阶段学习状态进行相对评价。做法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所提的教学目标确定一个恰当标准,再将每一学生各个阶段的某一内容的解答情况做好记录,与之比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与评价标准间的差别,还利于推断出每个学生在这个集体内的相对位置与发展变化,正确认识自己,无论对学生或老师都将起调节作用。比如,下列是一张对一年级学生口算能力测验的记录表。
三、创设活动情境评价
“它主要着眼于描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表现,达到局部教学目标的程度。”“它使教师更深入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寻求适合学生的最优化教育方式,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比如利用下表对学生情境活动评价。
情境1: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后,模拟“小小商店”的角色活动。活动时,先让学生组织货源,分类整理货柜,标价格……尔后在买卖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人民币的兑换与简单计算等。从而观察学生是否解决了问题,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在群体中的表现如何。
情境2:学生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创设评选“优秀商品房设计师”活动,学习小组一起设计一套面积在80~100平方米的单元房平面图,看哪一组设计最合理,哪一组最有创意,哪一组合作最默契。
依托情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竞赛、展评活动:个人竞赛(含“挑战自我,尝试成功”、“小能手”等);集体竞赛(含评选“最佳搭档奖”、“团体进步奖”等)以及颁发祝贺信……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掀起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潮。
四、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运用成长记录袋于数学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评价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推理过程。“正如Stenmark(1991)所述,”成长记录袋可以反映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成长过程,数学的联结,学生对待数学的观点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反思传统的“解决问题”教学,教师往往听到局部学生某个问题的片段的课堂发言,而给予简单的评语;或在批改作业时以√或×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无法深入了解、分析学生解决过程中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以及解题策略。然而,在学生收集的“解决问题成长记录袋”中可以涉及以下内容:(1)遇到的问题;(2)解决问题时关于思路分析表述的录音;(3)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的有关图像资料;(4)老师、家长、学生参与的讨论、评语或协助;(5)学习心得、体会;等等。比如,下列是一位学生收集的关于解题方法的变化记录。
2005年3月14日早上——学习第八册第18页例5: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尝试练习:56×2=112(棵),56+112=168(棵),168-10=158(棵)
经过与其他同学的解法讨论、交流,当晚做作业时,遇到此题——学校买篮球20个,买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2倍,买足球的个数比篮球与排球的总数还多8个。学校买足球多少个?
转变解法:20×(2+1)+8=68(个)
2005年3月15日早上综合练习——河西小学三年级学生植树85棵,四、五年级学生植树的棵数比三年级的2倍还多69棵。四、五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多植树多少棵?
创新解法:85+69=154(棵)
五、几点思索与体会
1 我校收集整理了《集美小学教师评价用语》,但如何把握使鼓励性语言与批评性语言的度是我们正在思考的。
2 如何设计和应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进一步制定符合各学年段学生年龄特点、教材内容、认知规律的,更详细、更具体、更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是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3 在实验中,教师结合评价的实施收集了一些案例,甚至录像了详细过程,如何做好分析也是下一步要进行的工作。
4 如何对考试结果进行高利害与低利害处理。
5 小学生数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反思中,一个再学习、再研究、再提高的过程,但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工作。而且,家长存在一定的程度差异,一些需要家长参与操作的工作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6 本实验尚缺乏专家、理论的指导,需要进一步提高课题实施的信度、效度以及区分度。
责任编辑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