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契机捕捉课堂“动态生成”资源

2008-12-29廖珍英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2期

  新课程实施以来,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我们教师的共识。然而,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杂乱无章,教师该如何有效捕捉、筛选、利用这些生成资源?笔者以案例的形式,对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以小见大,抛砖引玉。
  
  一、善待学生的错误
  
  在现实的课堂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理解的正确与错误都是正常的。有时思想品德课上学生出现一些错误的观点,如果这个错误的观点有较大的教学价值,教师应捕捉这个“生成点”,让全体学生讨论、辨析,从而回归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让课堂充分生成。
  笔者在授课《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时出现了与学生之间的以下对话。
  师:雷锋十分节俭,一把牙刷用好几年,一件军装还要缝缝补补……
  生1:据卫生常识,牙刷要及时更换,否则细菌很多。如果我们也像他那样,就是不讲卫生。(学生大笑)
  生2:再说了,如果学他那种艰苦朴素的精神,人人都穿旧衣服,破衣服,那是丢社会主义的脸!
  生3:如果人人都不买新衣服和其他东西,又怎么刺激生产和消费,带动经济的发展呢?
  生4:说得对极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青少年学生是生活在其中的一分子,他们思维活跃,但对很多问题浅尝辄止,没有深思,而这个年龄段的反叛心理,又往往使他们对某些传统的价值观念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面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批驳课本中所提出的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观点,笔者并没有立即指责学生的错误观点,而是要求他们认真阅读课本“小链接”中艰苦奋斗的概念。读完课本中的概念后,学生又开始争相发言。
  生:艰苦奋斗是指在顺境中不贪图安逸,在逆境中意志坚定,不辞辛苦、奋发图强的精神。所以不能简单地把艰苦奋斗与消费形式划等号。
  师:(追问)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发扬艰苦奋斗主要指什么?能找出课本中的句子或举一些事例来说明吗?(学生找到了课本中的句子,并争相举例加以说明)
  此时,笔者再进一步提出:“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已显著提高,提倡艰苦奋斗过时了”、“艰苦奋斗就是过苦行僧式的日子”等观点让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中纠正某个错误观点的过程成为这一堂课教学的学习过程。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二、巧化学生的质疑
  
  新课程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最终达成三维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流程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答案走出教室。
  当笔者教学《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时,许多学生都被我国各族人民奇异的风俗习惯所深深陶醉,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可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音符打乱了。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不和谐音”,笔者并没有轻易加以否定或批评,而是对这位学生的提问大加称赞,并就此话题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短短的几分钟,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关注学生的需求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心灵碰撞,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笔者教学《法律护我之自我保护》时,有学生提出“被绑架时自己不知被带到哪里,该如何报警?”的问题。笔者根据教学情境及时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现场来一个师生合作模拟“报警”表演。在师生合作的表演过程中,学生的种种需求得到了满足。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丝毫没有感到上思想品德课的枯燥和无味。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自己的交流体验中,学生不,又学到了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和途径,而且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才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的理想境界。
  
  四、珍视课堂中发生的意外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出现的背离教材、背离教师的教案预设等事件,教师要区别对待,正确对待,善于对待。在处理这些事件的时候,我们要坚持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就是“尊重学生”,保持豁达的心胸,平和的心境,不随便发火,更不能使用侮辱性的言行。这是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是对教师专业知识重组与提升的考验。
  卢老师在教学《生活需要友谊》时,被一位站在教室门口的家长中断了课程。原来是班上的两位同学因一件小事争吵,其中一位同学(即这位家长的儿子)先动手打人。这位父亲得知情况后,到学校要求其孩子当着同学和老师的而向另一位同学道歉。随后他十分诚恳地向全班同学一鞠躬。同学们都被这位家长的真诚所打动,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而对此景,卢老师灵机一动让学生针对此事展开讨论。同学们借用刚才的情景,轻而易举地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友谊的重要作用及对友谊的理解。利用发生在同学之间的真实事件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也许更能够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中领悟到友谊的真谛,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目标。
  高超的教学机智,可以使一个“调皮鬼”的“恶作剧”得以出神入化的处理;可以使教师自身的失误得以幽默风趣的化解;可以使“事故课”获得“故事课”的意外效果。因此,当课堂中出现“意外”而使原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无法实施或被打乱时,应当机立断,及时调整。千万不能硬着头皮上课,更不能不知所措,而应及时捕捉到并珍视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机智,善于利用、大胆拓展,化之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责任编辑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