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务型教学中要实现五个转变
2008-12-29谢恒有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2期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是旨在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交际化的外语教学法,与此相适应的任务型教材以任务为中心展开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实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要通过实现五个转变,革除与任务型教学不相适应的教学理念,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英语教学;五个转变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earning)是近几年来外语教学界推出的旨在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交际化的外语教学法,它反对单纯传授知识,强调语言教学要以具体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融知识和技能为一体,使学生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自然地使用语言,发展并完善语言运用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但许多英语教师包括我本人,在一开始的教学中走了许多弯路。随着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认识到,从传统教学到任务型教学必须实现五个转变。
一、把教学由教材的传递和执行向教材的创生与开发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把教材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忠实有效地执行和传递教材的过程,把教材看作一种指令、规定,甚至“圣经”。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无权也无须考虑教材问题。在使用任务型教材后,我发现任务型教材信息量大,内容多,话题广,语法总结少,在教学中总觉得教学任务重,教学同标不易落实。经过探索和分析,我发现造成这种困惑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不敢对教材大胆取舍,仍是机械被动地使用教材。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课本就是例子。”新课改也要求教材由“专制”、“封闭”走向民主、开放,由专家开发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师生的经验与体验。要求教师把教材看作是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系统”,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从“教教材”(Teach thetextbook)向“用教材教”(use the textbook to teach)转变,使课堂教学基于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驾驭教材,做教材的主人,根据对教材体系的钻研和教学实际,对教材做适当的调、整、增、删、改、拓。调,就是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材内容顺序,使教材内容与教学进度、学生的实际相适应。整,就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一个单元甚至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主题相对集中。增,就是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多渠道补充学习材料,既丰富教学内容,又使学生易于完成任务。删,就是对那些过于复杂的活动,或在教学中不易操作的内容做必要的删减。改,就是对那些不适合学生实际和能力的任务进行改进和替换,以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拓,就是对教材中难度过大的活动增加铺垫,对难度过小的活动加以拓展,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与活动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创生与开发措施,给教学带来一种“解放”,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把教学由“单边活动”向“多边活动”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和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任务型教材要求教学南教师的“单边活动”变成师生的“多边活动”。要实现教学的“多边活动”,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和钻研教材,整合教材资源,搞好教学设计,为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打好基础。二是教师要灵活熟练地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三是教师要将语言规则和语言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四是教师要根据英语学习的规律,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五是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语言实践,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要使学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个“学习共同体”。二要把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变成“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大的多边活动。三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语言实践。四要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把教学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语言教学重结论轻过程,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能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这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增长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新课改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任务型教学强调“用语言去做事情”(use the language t0 d0 things),强调语言学习的真实性、目的性和交际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走捷径,教师往往把英语课程当作知识来教,忽视了语言的工具性和交际功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过程认识不清,找不到从知识向能力发展的通道和转化的层次。为此我借鉴语言学的分类,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Dee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两个层次,把能力分为“自动化”(Automation)和“重构”(Restructuring)两个阶段。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被记忆了的知识”(Memorized knowl-edge),它与形成能力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学生学会了名词单复数的变化规则,达到可以复述的程度,但还常常犯不注意名词单复数的错误。程序性知识是指“内化了的知识”(Internalized knowledge),较陈述性知识更进一步,它使语言使用者在思维上产生一道自检的“关口”。比如学生在使用名词时会自觉地检验单复数是否使用正确。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成一种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达到“自动化”和“重构”。自动化就是通过做各种各样的变式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重构就是让学生创造性地活用英语,让他们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实现“用语言去做事情”的目标。
四、把教学由单纯追求形式向提高教学效率转变
传统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这种“戴着脚链跳舞”的方式,极大地束缚了学习的独立性、独特性、问题性和创造性。新课改和任务型教材都提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要求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一开始我盲目地把任务型教学理解为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结果出现了组织教学费时费力,活动时间难以把握,学生的活动与语言规律的掌握产生矛盾等问题。在一次次的实践之后,我深深地认识到,应当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处理开展活动与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关系。要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正确理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采取了5P模式。Preparation(准备),就是承前启后,导入新课,激活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经验等,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输出与输入,逐步进入新内容的学习。Presentation(呈现),就是运用各种方式创设语言情境,呈现新的语言材料和知识。Prattice(练习),就是对新呈现的语言知识进行操练(Drill)和练习(Practice),使教学从非交际性的语言活动逐渐发展到有意义的各种练习,再到交际性的语言活动。Produclion(运用),就足让学生比较真实地使用语言。向学生限定一定的话题(Topic)或项目(Pmiect),必要时给予一个先行的范例(Model),让学生自由发挥,开展活动。gress(评价),就是通过检查或小结,检测和巩固学生获得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反思和总结学习与活动,并进行恰当的归因。这样既开展了活动,又提高了效率。
五、把语法教学由“先理性。后感性”向“先感性。后理性”转变
任务型教材没有专门讲语法的章节,这使我在一开始认为任务型教学就足要淡化语法教学,重视听说教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结果把听说教学搞得轰轰烈烈,但学生说和写常常出错,做题更是一塌糊涂。面临着困惑,我开始钻研任务型教材对语法教学的编排意图。任务型教材改变了传统语法教学的“先理性,后感性”的模式,不主张教师将语法教学学术化,而是采取“先感性,后理性”的模式,强调学生对语法规则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构建。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习包括发现规则和活用规则。因为任何一种母语都不是先教语法,后教句子,恰恰相反,母语的学习都是先学句子,再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提炼语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语法知识进行发现和探究,提高他们语言学习的兴趣,开发智力。因此语法教学应建立在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运用(Use)三个维度上,遵循“感知——发现——运用”的模式,让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中的语法结构并尝试总结规律,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使语法规则精细化,最后再通过运用来加深理解。比如在教动词不定式的用法时,我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主动地搜寻含有动词不定式的句子,初步归纳出它们的语法作用,再经教师的指导,刘‘学生理解不全而或不正确的地方给予补充或纠正,然后再让他们做一定量的练习。这样做的效果比教师的直接讲解要好得多。因为学生提炼、发现语言规则的过程就是主动感知、思考、总结并记忆的过程。学生自己发现得出的东西比只听教师的讲解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长久。
总之,任务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坚持继承和发展的原则,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各种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新课改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而不断努力。
责任编辑 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