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008-12-29王宴娜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3期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只注意那些直接感兴趣的东西,特别是能引起他们好奇的东西。同时,小学生的记忆以无意识记忆为主。记忆受到情绪状态影响明显。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欢欣、兴奋和激动的情绪。促使他们进入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在喜悦的积极情感之中获得知识。
情境教育的实质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呢?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导入新课时要精心设计情境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扣人心弦的导入可以在教学一开始就创造生动、形象、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北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接受审美教育,我在开课先播放了一段反映北京美丽风光的录像片,然后用愉悦的语调说;“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美丽的北京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北京旅行。”接着,我在优美舒缓的音乐的配合下,范读了课文。此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地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运用谜语、故事、图画、游戏、音乐、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开课初就情绪高涨,愿学、乐学。
二、突破重难点时要注意创设情境
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只要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所设计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恰当的,学生才能作为真正的主体,进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中。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了解荷叶、荷花的样子,欣赏荷花的美丽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是难点。教师就需要在这两方面下大力气创设情境。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先把一段荷花的录像呈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想象:课文中我们看到的一池荷花,就跟录像中的荷花一样美。请同学们现在也像文中的我一样,细细的观察荷花,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的样子。这样的导语、设问,把孩子们带到了荷花池边,使他们进入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在突破难点时,我通过配乐范读课文,渲染情境,让学生边听边想:画家是谁?为什么说他了不起?由于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学生有了思维活动的依托,积极开动脑筋,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三、阅读过程中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设问题情境,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脑子积极主动地转动起来。促进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发展。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我就设计了一组动态逻辑思维训练的问题情境:1.现在同学们明白了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取胜的原因。如果齐威王与田忌再进行第三次比赛,齐威王能赢吗?2.齐威王要怎样才能取胜呢?(a.将计就计,借鉴孙膑的办法调换第二次出马的顺序。b.要求田忌遵守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的比赛规则。)3.喜欢赛马的田忌今后一定还会与齐威王赛马,在今后的赛马中,田忌有什么办法取胜呢?(a.再想新的办法。b.加强训马,增强马的实力……)通过以上的情境创设,想象延伸,学生除了懂得原文所揭示的道理外,还获得了多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四、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
把无声的文字描述变为有形的画面,化理念表达为形象展示,由此引发的想象更清晰,更生动,更能点燃学生审美的火花。小学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文字凝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适宜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性想象。如学习,《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这一类的课文,我通常会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闭目遐思文中描绘的一个个意象,把山和水的颜色、形状、情态连接为一幕幕活动的镜头,在头脑中“放电影”,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驰骋于秀丽多姿的美景中,充分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新奇境界。除了在头脑中“放电影”外,还可以让学生拿起画笔把自己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欣赏和热爱之情融人自己的美术作品中。
五、联系生活注重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生活在作者头脑里反映的产物。学生虽然年幼,生活阅历也不丰富,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同时也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积累了这样或那样的经验。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作者描述的是抗美援朝胜利后,中国志愿军战士和生死与共的朝鲜人民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为了让学生进入文章所写的生活,就可以联系爸爸出差这样的事情,把课文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再贴近,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激发学生自觉学习。
六、运用实物恰当创设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创设情境,正是从这一规律出发的。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是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例如,教学《瀑布》中的“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中的“衬”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很难回答,就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创设一种情境:首先老师拿出一朵鲜花,再给这朵花配上几片绿叶,让大家感觉这朵花怎么样;接着又让同学们观察雪白的墙上衬着鲜红的大字,使大字显得更鲜艳了;在此基础上,课文中的诗句该怎样理解就不难了。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对“衬”字的意义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直接解释,也不需要学生查字典,就采用这种直观法释义,通过具体可感的实物演示,让学生明白“衬”字的含义,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知识的心理特征,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运用中加以强化,能做到学用结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实物演示,形象生动,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高涨,忽闪着眼睛,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重点、难点,创设了一个“场景”。学生亲临“场景”,观而生感,观中明理,思维火花迸溅。
七、用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播放音乐能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雷雨》,上课伊始,就可以播放《夏天的雷雨》这首歌,让学生听着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悬念。把音乐引进课堂,能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仿佛亲临其境,他们欣赏到了大自然景色的美,也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美。
八、借助电教手段创设情境
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利用录音带、投影片、录像带等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操作中,要求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综合地运用这些具体方法。
只有学科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这多种因素的巧妙结合,尤其是直接参与语文教学情境的学生和老师共同合作,才能为学生营造出促进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充分的自我发展。
(责任编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