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追星”看青春期心理问题

2008-12-29郭秋艳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3期

  摘要:通过对青少年追星现象进行心理分析,得出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其重要的心理需求,并进一步提出了合理引导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现象;心理需求;思维特点;疏导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追星”作为特有的文化现象波及面非常广。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被感染的人群中较多是青少年。某些青少年为了个人崇拜的偶像可以逃学、离家出走;刻意模仿偶像的言行举止甚至克隆其外貌……这种社会现象已经影响到了当前的正常的教育秩序,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的重视。究竟如何看待青少年追星?又如何引导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呢?
  
  一、“追星”是青少年必不可少的心理需求
  
  青少年的年龄大致在14~20左右,正处于人生中的“第二断乳期”——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从其思维品质发展角度看具有如下特点。
  
  (一)思维批判性与僵化性
  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由于知识经验日益丰富,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往往过高估价自身能力,常常喜欢发表独特见解。对客观环境中的很多事物发生兴趣,并敢于怀疑、独立思考,喜欢追根溯源,表现出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这种所谓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是非常不成熟的,看待问题喜欢以偏概全,容易从表面特征、个别特征来认识事物,缺乏客观的发展的全面的看待问题眼光,具有思维的僵化性。这同时也表现出了其思维的矛盾性,一方面寻求事物的本质特点,而另一方面则具有被某些事物的表面特点迷惑,思维具有表面性。尽管与儿童期相比,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追星”问题无一例外地表现其思维特点。大部分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为歌星和影星,而这些明星无论从个人才艺和相貌服饰都具有很大的魅力吸引着他们:动听的歌声,高超的舞姿,动人心弦的演技和光鲜时尚的外表包装,所有的这些因素成为影响青少年追星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中,有反映明星内在特征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外在、表面的甚至是商业运作产物的因素。青少年却会全面接受这些,甚至某些外部、表面特点,成为青少年“追星”的原因,而在某些问题上却又“穷追不舍”、“刨根问底”恰恰是其思维发展矛盾的表现。
  
  (二)思维过程中的自我中心性
  青少年关注自我的程度远远超过儿童期。他们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关注成人、同伴对自己的看法。甚至会幻想出一个“无所不能”的自我,渴望自己的一切都能受到别人的认可和称赞。其思考、判断问题都会受自己的需要和情感影响。其外在表现是任性、偏执甚至是不可理喻,成为教师和家长的一个教育难题。其实所有的这些都是个体越来越关注自我而产生的。
  甚至这种思维特点促使青少年形成了生活中人格表演特点。所谓人格表演性特点,又称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幼稚型人格障碍。此型人格障碍以人格的过分感情化,以夸张言行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征。大部分青少年是具有了这种人格特点,但尚未演变为心理障碍。这是青春期心理发生的一个特殊现象。具体表现就是拥有这种人格的个体假想观众,自己是表演者,倍受关注,进而假想成人世界的关注。所以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很多的青少年着装前卫,甚至是非常的怪异,与人交往时言语夸张、动作做作,富于一定的表演性,都是其表演性人格的外在表现。而这种思维方式影响到了青年文化生成,当前的青年文化中有很多不能用正常思维模式说明的现象,例如很多青少年喜爱并传唱的歌曲,从其语法结构讲是错误的,但却能够表达出青少年特定的情感状态,以一种非主流的方式传达着其内心的渴望、需求。毕竟来自的来自成人世界的关注非常有限,并不能满足其强烈的被关注欲望,进而产生挫折感、失落感。而众多的歌星和影星恰恰是依靠这些歌曲等“俘获”了青少年的心。在青少年的心中,已经把歌曲中情感、台上明星演绎和“膨胀”的自我合二为一,明星成为其理想中的“自我”。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青少年“追星”其实是与青春期身心发展有密切关系,“追星”不但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从某种意义来说,是青少年渴望走入成人社会,促进其社会化的一个方式,是青少年合理的心理需求。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从某一角度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也表现出其心理发展的不平衡,需进行合理的引导。
  
  二、“追星”的合理引导
  
  作为家长和教师,首先要真正理解青少年“追星”的真正原因,尊重其想法和做法,不可粗暴、武断地认为是无度追求感官刺激等,防止产生逆反心理。要真正和青少年进行心理沟通,表明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更应该成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注者,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对这一教育“居住地”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归属感,并通过责任感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准确的自我形象和增强自我认同感,并从这里渡过人的社会化发展的最好的时期。
  其次,在尊重的基础上对青少年进行引导,让其认识到明星的普通一面,认识到明星也是人,认识到明星产生的商业过程,促进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纠正青少年社会知觉中的偏差,让其理解“晕轮效应”——明星也许有其光辉的一面,但他(她)也并非完美的,不要把不属于明星的良好特征全部主观添加。
  第三,要潜移默化地为青少年树立新的高品质的“偶像”——榜样。可以结合其特点,树立一些既有高素质,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魅力和时尚性的人物。促使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模仿和熏陶,并落实六个方面的情感:对己认同感;对人同情感;对自然敬畏感;对社会责任感;对学习勤奋感;对科学迷恋感等。
  第四,注意青少年某些程度较重的“追星”倾向,及时疏导,适当的应咨询心理专家,以纠正某些病态性人格、预防青春期癔症的发生。
  培育青少年的成长,需要的是从容和宽容,只有细心、耐心、精心和科学的青年心理发展观才能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步入新的人生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