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自办学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2008-12-29邱立君罗利华
体育教学 2008年6期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进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呈不断增长趋势,这些外来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笔者于2007年9月在北京市某区对流动人口自办学校(进城打工人员子弟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该区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流动人口儿童少年36394人,在公立学校借读14145人,在民办学校就读2856人,全区共有流动人口子女自办校47所(在校生19393人),其中已经批办的流动人口自办学校16所(含3所流动人口子女专门学校),在校生9712人,其余31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在校生9681人。日益增长的流动儿童与现有学校场地设施器材的矛盾更显突出,体育教师专业化不强,体育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教育教学质量及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匮乏成为当前流动人口自办学校最大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流动人口自办学校发展的脚步,与“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教育理念相背离。本文在全面了解该区流动人口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同时,发现流动人口自办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对策及建议,旨在提高流动人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流动儿童身体素质,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一、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规范管理
规范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的管理,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进一步规范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管理,我们的工作思路应该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负责、齐抓共管、公办为主、依法规范的工作原则,把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统一筹划、统一管理、统一督查、统一评价。采取接收一批、批办一批、保留扶持一批(待批)、撤销一批和建专门学校等四项措施。并且按属地原则,把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纳入中心小学的完小系列进行管理,健全与完善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的管理机制,提高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扶持力度,不断规范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的办学行为
为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府有关部门应相互配合,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中小学就读工作,凡是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子女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具农民工子女借读证明,全部免除借读费,由财政统一解决,确保经费的投入。市区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投入资金并调剂设备以确保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办学需求。
三、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
由于流动人口自办学校体育教师学历层次较低,而且有一定数量的兼职体育教师,教师职称结构不均衡,高级教师所占比例太小,初级、无职称者占多数,这样的教师队伍很难完成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由于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的特殊性,笔者建议,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的主办者从端正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强化体育教师责任心入手,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挖掘体育教师的教育潜能。通过自学和学校有组织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教学能力,以学科组集体备课和参加公立学校的教研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四、利用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发挥体育教师的最大潜能
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由于资金匮乏,学校的场地、器材都无法满足现有《体育与健康》教材的标准要求,多数学校几乎没有运动场地,体育器材也少得可怜。根据以上的情况笔者建议:1)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开展切实可行的运动项目;2)发挥体育教师的聪明才智,自制一些简单、易学、好用的体育器材;3)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场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4)加大体育课外作业的课业量,让流动儿童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锻炼自己。
五、以课标为统领,全面培养流动儿童的运动兴趣
流动人口自办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以集体跑步、队列练习、集体徒手操、体育游戏和自由活动为主,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而且在仅有的1课时/周或2课时/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2年级体育课4课时/周,小学3-6年级体育课3课时/周)体育教学也无法保障,流动人口自办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无法满足学生身体发展的需求,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体现。基于此笔者建议,流动人口自办学校体育教学在无法完成课标的情况下,应以“小(就是以小项目为主进行体育教学,如:跳绳、踢毽、跳皮筋等)、巧(就是巧利用场地,巧利用器材,最大限度发挥场地、器材的作用)、灵(就是灵活处理教材中的运动项目,如:把耐久跑变换成10米×10次折返跑、3分钟跳绳等)、集体活动(就是多以年级组、班级、小组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拔河赛、广播操比赛、集体跳绳比赛等)”为主,来增强学生体能,掌握一些运动的技能,培养流动儿童的运动兴趣,形成爱锻炼的好习惯。
进城务工人员是城市建设的一员,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他们的辛劳和汗水。因此,研究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与对策,是我们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必须下大力气去解决这样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