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运动技能形成角度分析提高运动技术学习效果的几个因素

2008-12-29邵伟德

体育教学 2008年6期

  动作技艺的形成并非人类所特有,许多动物可以被人驯服并掌握多种表演的技术用于取乐观众,这是一种人与动物之间的游戏,事实上,很多的动物都存在着向下一代传授技术的传统,就我们所知,鸟儿学习唱歌,就是从其长者那里学到的一些本领。鸟类的歌唱是由其长者教会的,就像在学校里一样,长者倾其全力向幼者示范,而后者则努力从自己稚嫩的喉咙里发出相同的音调来,这种场景是很感人的。为了证明鸟儿不是靠本能来唱歌,而完完全全是学来的,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金丝雀巢里的卵取出一半,然后把麻雀卵放进去,或者也可以把小麻雀放进去,让成年金丝雀以为它们是小金丝雀。接着把这个鸟巢放在一个房间里,使得小麻雀听不到外面成年麻雀的叫声,那么它们就会学习金丝雀的歌唱,这样人们就能得到会像金丝雀一样唱歌的麻雀了。事实上这一点也很令人惊赞,即每一种鸟类都世世代代保持某种歌声而确定不变,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忠实的传统了。
  运动技艺的掌握并没有什么诀窍,关键的是在于不断的强化练习,动物为了掌握生活的技艺都能做到如此感人的事,何况人呢?但人的教育与动物技艺内部的传授、人驯服动物是有本质区别的,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仅靠驯服学生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在学习运动技术的同时还要让孩子们积极地思考,这个过程必然会有效影响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进程。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与特点
  
  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与特点,可把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技巧、运动能力的关系归纳如图1。
  首先,运动技术是一个中性词语,即没有情感上的色彩,无论对于谁都是一个样,没有对谁偏爱,也没有对谁厌恶。而运动技能则是被人格化了的、具有个人气息的一种活动方式,运动技巧、运动能力则是由运动技能的进一步发展而来。每一个人的运动技能、运动技巧、运动能力都各不相同,如每做一个动作,不仅每个人所做的技术动作不一样,就是同一个人,每一次所做的动作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运动技能的个性化特征。
  从老师传授运动技术角度而言,老师的技能是不能传授的,因为它已被老师个性化了,那么老师又如何能把运动的技术传授给学生呢?这里面有一个“运动技术还原”的过程,也就是老师把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还原并分解成各阶段的运动技术,再把它传授给学生,即尽量要把动作做得正确和规范,去除带有个人的特点色彩。当然这个还原过程可能不是十分完美,因为从每个学生所学所做,我们不难看出“有其徒必有其师”的现象,但从学理上讲,这种现象越明显,传授的效果就越差,因为老师的身体素质、机能条件与每个学生都不一样的,在老师身上,这个运动技能是是合适的,但在学生身上,特别是初学者身上就不一定是适宜的,学生一旦学了一些不适应自身特点的运动技术,就难以改正了。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应尽量避免学习那些只有老师才具有的“模样”。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老师必须要做到动作示范准确、漂亮与优美的道理所在。同时也是国家为什么要花大力气专门培养专业性很强的体育师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体育老师不是谁都能当好的,教错了必然误人子弟。
  其次,教师教会学生运动技能的过程与人驯服动物、掌握一些有一定难度动作不同,动物虽有一些浅层的情感,但与人的情感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同样的“教学”过程中,人的教学过程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人的主体意识对学习的效果影响很大,而动物却没有这方面的特性。因此在我们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机械地教、强迫地教,而是需要耐心地教、人性化地教,如此,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习的结果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三,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各种运动技术,掌握部分运动技能,而要达到运动技巧、提高运动能力的目标,需要课外体育,甚至是校外体育、终身体育并进行不断地实践,养成运动习惯,最终实现在几个运动项目上的熟能生巧。
  
  二、传统运动技术学习呈现的一些问题简析
  
  1.要学的运动项目技术很多,造成每个运动项目的学时不足
  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在相对稳定的教学时数内安排了过多的竞技运动项目,造成体育教师为了顾及众多的竞技项目内容而比较浅层地传授各项运动技术,刚刚有点成效,却因学时有限而转向其它项目的教学,如此辗转,学生则“所得无几”,因为运动技能更侧重于不断重复的练习,若没有充足的学时和过度练习时间,学生是不可能达到熟练程度的。
  2.机械学练占主导
  运动技能的掌握固然需要学生的多次不断的重复练习,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马戏团训练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在学生学习的前期,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对学习效果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道理所在,相反,如果过于强调学生的机械重复练习,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又与训练动物何异?
  3.教师的权威压倒了学生的主体
  在传统课程中,教学中的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立、教学组织的安排基本是体育教师的事,学生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利,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固然教师的教学安排是至关重要的,但往往在体育教学模式上,老师们习惯于先讲解、后示范、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动作、再练习等程序式教学模式,而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理解学习、有意义学习等学习过程,结果造成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学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原理?如何与同伴合作学习等现象。
  4.课内外缺乏有效的衔接
  目前有这样一句话比较流行,“运动技能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自己学会的”。应如何理解这样一句话,如果说它是对的,事实确是如此,因为大部分的运动技能形成都是学生的兴趣使然,加之在课外不断的练习结果。但这句肯定的话又是对体育教师所付出辛勤劳动的极大讽刺,若如此,要这么多的体育老师干什么?要这么多没有教学效率、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老师干什么?如果说这句话是错的,那么我们就要反思老师自己,我们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到底给了学生什么?说实在的,体育课中除去开始部分、准备活动、结束部分的时间,已剩30分钟左右的时间了,还要除去教学组织与管理、学生休息等时间,一节课教师真正指导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多的,学生在这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到底能学到多少?这个问题看来谁也无法回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老师在体育课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并不是督促学生进行强化练习的,当然在体育课也有一定量的重复练习,但大量的身体练习需要在课外进行,而学生恰恰就缺少了这样重要的环节,这就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掌握不了自动化的运动技能的根本原因之一。这难道是体育老师的责任吗?又难道不是体育老师的责任吗?
  
  三、体育选项课程背景下提高运动技术学习效果几个因素分析(表1)
  
  从运动技术学习角度考察,体育选项课程的出现对于学生学习运动技术、掌握或形成运动技能是非常有利的,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喜欢的运动项目选择教学内容,在学时方面就显得非常充足了,有的学生甚至可以一年或二年都可以选择同一运动项目来学习;其次学生的运动兴趣也有了,因为是自己选择的教学内容,自己也会有一定的义务与责任来维持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当然影响运动技术有效性学习的因素是很多的,在这里笔者仅就影响运动技术有效性学习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分析。
  1.合理安排单项运动技术的练习方式与每课次的教学进度
  1921年奥斯汀(Austin,1921)通过研究发现,为了使学习者有效率地掌握学习材料,有两种方法可以利用:让学习者在学习期间不休息而反复练习,称为集中练习;在各次练习之间安排一定的间隔时间,称为间时练习(亦可称为分布练习)。不论是早期的研究或是近期的研究,文字学习或各种动作技术学习,大多数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间时练习优于集中练习。
  
  两种练习的效果也不是绝对的,它又依赖于以下因素:
  1)学习者的条件。对于能力强的学习者,集中练习有效;对年幼儿童和能力较差的学习者,间时练习有效。
  2)教材的难度与份量。运动技术较简单的,则无需间时练习;运动技术越复杂,练习内容越困难,需要练习的次数和总时间越多,间时练习为最佳。
  3)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不同阶段。一般地说,练习初期可进行频繁的练习,但每次练习时间不宜太长,间隔时间宜短些。随着运动技能的熟练,练习时间可增长,间隔时间也可延长。
  在合理安排单项运动技术的练习方式同时,对每课次的教学进度衔接性也提出了要求,因为单元教学项目并不是一次课、二次课就能完成的,要使学生掌握该项目的运动技能必定需要几次课的安排,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单元项目教学时,一定要合理安排好各个课次的教学阶梯,使它具有较好的衔接性。
  2.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如前所述,体育教师的教学与驯服动物的差别是前者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在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与学习的动机。激发的方法有很多,有实物激励法、语言激励法、教法激励法、物质激励法、精神激励法等,每个教师所擅长的激励方法不同,可以起到不同的激励效果。由于广大的体育教师对于这个方面的讨论较多,在实践教学中也有比较多的实用方法,在此笔者就不再赘言了。
  3.改进运动技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并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产生有意义学习
  什么是有意义学习?它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理论,它的基本含义就是利用已经学过的一些知识或简单的动作技能经验来学习新的运动技术。其原理与要求在此不赘言了,现在所要讨论的是为了使学生产生有意义学习,体育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做哪些工作?
  情景教学就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法,它通过设置一定的与运动技术相关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不知识不觉的状态下进入教学活动,让情景引领着学生的感觉,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这种教学方法很适用于年龄比较小的学生,他们会在情景教学中既有比较浓烈的兴趣,也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初中、甚至高中阶段,也有情景教学法,这种情景与小学阶段的情景有所不同,是非故事式的,而是紧密结合运动技术的一种问题式情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开展思维活动,并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以有利于学习与记忆。探究学习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道理与此基本相同,其基本的目的就是在教学前期进行相应的情景设置,而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技术要领,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的根本、原理,使学生不仅学会运动技能,而且学懂运动技术。
  领会教学方法,则是根据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并不急于教运动的某些技术,而是在简化运动技术与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先练习与领会,再在合适的时机传授正确的运动技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篮球中的三步上篮是一个简单而又非常重要的技术动作,也是一个主要得分的手段,平时我们教它,有一些学生马马虎虎,心不在焉,现在我们反过来教,让他们根据自己之前所“摆弄”的经验打比赛(降低要求的比赛,还需规定要用三步上篮得分手段),结果学生的错误出来了,可以说大部分学生是“走步上篮”的,这样的情况反复发生,学生就急于想学三步上篮真正的正确技术,而在这时教也是最好的时机,因为学生们最想学,其效果一定好。
  运动技术的整体与局部是相对的,通常一套完整的动作技术可分解为同时或按先后次序出现的局部技术。篮球运动技术是个整体,它又可分为运球、传球、投篮等各种局部技术。而在学习运球这个动作过程中,它又可分解为各局部技术。究竟是把某个运动技术分成几个部分逐个地进行练习,然后再把各部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来练习效果好,还是一开始就作为整体练习效果好呢?已有的研究还不能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目前能够明确的是:应根据运动技术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注重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重视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如在运动技术学习的后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在运动技术前期,也可以安排一些探究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的恰当安排,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当然也应避免一些不合理的安排而造成学生自由放任、形式主义等现象。
  4.明确体育教师在整个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新课程实施之前,教师的教学称为“灌输式”教学,但在新课程实施后,却产生了另一种倾向,那就是时刻要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结果造成了在教学中忽视了体育教师的作用,认为什么都应以学生为主,该指导的不去指导、该管的不管。只有表扬而没有了批评、教学放任自流等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与我们对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到位有关,运动技术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始终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他们都是一些具有一定学历与教学资格的专门人才,这个理由足以说明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主导的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安排、课堂管理、教学进度衔接等,因此在运动技术学习前期应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有条不紊、松紧有度。
  当然,在运动技术学习的中后期,特别是运动技能掌握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相对减弱,教师“授之于鱼”的最终目的就是“授之于渔”,在这一过程中,应不断依赖学生来自内部的机体感受与自身体会,侧重于自身对运动技术的感悟,而不是时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练习、实践的时间,使学生从实践中出真知,使学生把体育教师教的运动技术转变为学生自己的富有个性化特征的运动技能,因此在运动技术学习的后期,体育教师的作用是善于观察与提示学生的运动细节,在学生遇到技术上的困难时及时地帮助他们,使学生真正达到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
  5.合理衔接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
  从体育课外活动的功能来看,它本身就是体育课教学教学的延续,换句话说,在体育课中没有巩固的内容需要课外来复习,就运动技能形成过程而言,体育课外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强化身体练习,但要把它付诸现实,困难很多,首先体育老师的工作量增加了,以往班主任或体育委员在体育课外活动中“滥竽充数”,其结果自然不能与体育课教学很好衔接,但要已承受每周14—18节体育课的老师来承担具有一定规范性的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老师又不干了,何况有许多老师还要带运动队训练!其次,若把体育课外活动安排成像正规的体育课一样,就要算正式的工作量,这样一来,其它课程的老师会同意吗?第三,由于近期学校体育受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困扰,体育课外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活动的内容却基本与体育课教学无关。
  从学理上说,运动技能的掌握需要体育课与体育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相互衔接,但在现实中却困难重重,对于这样一个两难问题,应该何去何从呢?回答应是肯定的,解决体育课与体育课外活动的衔接问题,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有利条件之一。
  6.维持学生运动技术学习的兴趣
  体育选项课程的实施,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运动项目教学的权利,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来选择运动项目,而不是强迫于某种强权或压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学生对于教师所教的运动技术应该有比较大的兴趣,因为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学生自己要选的和所选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本身无任何运动兴趣的学生,这些学生毕竟还是少数。因此我们从大局方面来考察,可以认为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的前期或初期的兴趣应该不成问题。但要使学生能在运动技术学习的后期始终保持比较浓烈的兴趣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它所牵涉到的因素何止几个!有教师的因素、学生自己的因素、场地器材的因素等;有教学方法因素、学习方法因素、练习方法因素等;有学生的身体因素、学生心理因素、体育基础因素等数之不尽。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耐心细致地时刻观察不同学生、不同项目、不同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行为,因此体育教师是“在场的”,是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学生学习的依靠,学生的每一个动作与举动,每一个反应与情绪、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教师都会历历在目,体育教师的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可靠的。
  7.强调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教师即时反馈、评价与强化的作用
  美国比尔(张德秀,1982年)等通过大学生步枪瞄准练习看反馈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实验分两组进行。一组是当射击未中靶时,主试让一个电机发出响声,作为未击中靶的信息反馈给被试;另一组是当射击未中靶时,电机不发出声响,即不给被试信息反馈。练习1小时后,两组调换训练方式。结果发现:两组前后练习上的差异甚为显著,无论哪一组学生都是在有电机发出的响声以示未中靶时,成绩骤然上升。
  反馈有外部的行为结果知觉和内部的即肌肉运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在动作学习的初期,学习者主要依靠自己行为结果的知觉来改进技术。某些运动技术学习的结果容易察觉,如投篮是否命中,排球是否过网等等。而更多的运动技术初学者是不易知晓结果的,特别是初学者对自己的动作过程或姿势是否正确不易察觉,这时教师可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当然,也可通过录像或其他手段,记录动作的结果并记录动作的过程,让学习者自己观察自己,提供真实与客观的信息。在运动技术学习的后期,基础动作或技术要领已基本掌握,反馈的信息主要来自内部,协调、平衡、节奏等感觉。因此练习的初期,及时反馈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要有足够的反馈次数,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练习的指导,对学生完成动作的情况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以避免学生盲目、机械重复练习。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0.
  2.叶献丹.论运动技能目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五大目标中的地位[M].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3.高胜光.应重视体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J],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