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

2008-12-29梁家利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年5期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进展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5—0054—0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常见一种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0%~90%,其特点以感觉神经受累较早,以肢体疼痛麻木为突出特点。近年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无论在控制症状、改善客观指标及远期疗效方面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现综述如下。
  
  1、中医学对DNP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根据其临床特征,应属于中医的“痹证”、“消渴”、“痛证”范畴,传统的观点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孙春英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本虚标实之疾,气阴两虚为本,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基础。屠庆祝指出“消渴”初期由于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不畅而致肝气郁结,脾郁不畅,气滞则血瘀;消渴日久,阴亏气损,血行不畅,津亏液耗,血涩不行,从而瘀血内生,则出现肌肤不仁、麻木、疼痛等症。周铭认为本病在临床中除血瘀以外,气滞湿阻也是其常见的病因。张苗海认为DPN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有肾、脾、气、阴之别,标实有血瘀、痰结、寒凝之异。许成群从先后天的角度把DPN的根本原因概括为脾肾亏虚,认为阳虚络瘀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气阴两虚贯穿整个病程的始末。宋红梅等把DPN病机概括为阴虚燥热、血瘀、痰浊三端。陈剑秋等认为可将本病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型,阴虚为3型之共性,是导致其发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而为其本,而热盛、湿浊、血瘀为其标。任爱华认为,肾阳不足,阳不达于四末.则四肢不温,阴不化气,四肢失于温养,则麻木疼痛,元阳亏损温煦不足,肌肉筋脉失于濡养为本病的关键。
  总之,DPN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这与中医的瘀血相似,是在消渴基本病机的基础上出现的本虚标实之证,气阴两虚为本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瘀血、痰浊为本病的病理产物并影响本病的发生发展。
  
  2、中医学对DNP的辨证施治
  
  2.1专方专治 益气活血通络法:糖尿病一般都有瘀血的特征,糖尿病神经病变微循环瘀血更突出,因此活血通络是治疗本病的大法。刘克冕等用桃仁、红花、当归、白附子、川芎、天麻各10g,生黄芪20g,莶草15g,治疗DPN 30例,总有效率达90%。李霏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活血脉胶囊治疗本病6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治疗后改善了血管神经的缺血缺氧状态,提高了神经传导速度。益气活血养阴法:翁东星对气血两虚型的DNP治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主。药用:黄芪、党参、当归、白术、白芍、川芎、生地、丹皮、茯苓、红花、生甘草取得较好疗效。李振中等对DNP气血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方用祝谌予降糖方对症状的改善效果显著。陈剑秋等用益气养阴活血方(由红参、麦冬、红花组成)治疗DPN患者,结果:肢端疼痛、麻木、无力改善率分别达80.19%、73.13%、76.10%,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快,有显著性差异(P<0.05)。补益肝肾活血法:许多学者从补肾人手治疗本病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王灵霞拟方制附子、肉桂、荔枝核、丹参、鸡血藤、当归等治疗本病36例,结果:总有效率达到83%。倪青将本病之肝肾两虚、血不荣经型方选虎潜丸合芍药甘草汤加减疗效显著。化瘀祛痰法:从痰湿论治往往在临床中针对DPN收效甚佳。翁东星对瘀血内停型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为主收效显著。
  
  2.2中药注射液 近年来,中药提取液在临床的应用及其广泛,这方面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黄萍等对56例DNP患者给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4周,结果:临床症状改善率达80%左右,周围神经功能测定改变显著(P<0.05)。吴静将64例DPN患者随机分成灯盏花素治疗组(予灯盏花素50mg·d)和甲钴胺对照组(予甲钻胺500/μg·qod),共治疗3周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表明:灯盏花素注射液能明显抑制红细胞AR活性,提高血NO水平,从而有效改善DNP患者症状及体征,使四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提高(P<0.01)。尹刚等通过对葛根素治疗DNP,从自觉症状,血脂,膝、跟腱反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位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得出其作用机理为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血黏度,改善血管痉挛。左小芹观察葛根素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发现葛根素确能抑制蛋白非酶性糖化,有可能成为一种蛋白非酶性糖化抑制剂,能够改善临床症状。黄雌友等运用川芎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现其能降低神经组织山梨醇水平,升高一氧化氮水平,改善病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曾辉用银杏叶制剂治疗本病48例,与呋喃硫胺作对照,结果治疗组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8%。褚伟等观察杏丁注射液对于DNP的治疗作用,发现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改变,可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可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
  
  2.3其它疗法 张小勤采取针刺疗法,取胰俞、肾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命门。上肢加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加阳陵泉、阴陵泉、环跳。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7.78%(P<0.01)。傅惠萍采用针药并用的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组总有效率92.5%,优于单纯西药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两组均有显著差异。唐赤蓉采用针刺加走罐治疗DPN患者,并与单纯针刺组进行对照。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针刺加背部膀胱经走罐临床治愈率优于单纯针刺组。丁萍等采用电针治疗DPN,发现电针可以使患者体外血栓长度(ETL)、血小板聚集率(PagT)和纤维蛋白原(FG)等血高凝指标明显改善,并进一步证实针刺不仅可以兴奋迷走神经,使胰岛素(INS)分泌增加,血糖(BG)下降,而且还可通过对下丘脑的影响和对周围肌肉组织的刺激,进而达到神经细胞内环境趋于稳定的状态,随着BG的复常,DPN的症状也随之减轻或消失。卜献春3白拟稀莶通络液(稀莶草、红花、苦参、鸡血藤、艾叶、忍冬藤、透骨草等)浸泡双足,共治疗DNP107例,总有效率91.59%。王文英用加味桃红四物汤薰洗患处,治疗46例,总有效率73.9%。潘慧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Vit B、Vit B治疗DNP 6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3%。激光血管内照射目前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黄德弘依其治疗机理选择了DNP患者应用激光加川芎嗪静脉滴注,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副作用小。
  
  3、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DPN主要体现在中药汤剂结合西药、中成药结合西药、中药外洗等其它疗法结合西药等几方面,临床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朱耀国等将96例DN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予以降糖药、B族维生素、654—2等常规治疗)和治疗组(56例,即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芎嗪及六味地黄丸),疗程为20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明华等治疗DPN160例,对照组在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控制与应用诺和灵的基础上,用弥可保500gg,im,1次/日;治疗组则再加通心络胶囊。结果治疗组痛觉过敏及感觉减退等症状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赵通州等治疗DPN83例,对照组40例,常规控制饮食,用胰岛素降糖,维生素B,及前列腺素等营养神经;治疗组43例,在此基础上,加中药汤剂(黄芪、川芎、生地、玄参、杜仲、天花粉、知母、丹参、菟丝子、女贞子、木瓜等)连用2疗程。结果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治疗组明显改善(P<0.01)。
  
  4、小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DPN的治疗无论在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笔者认为:在今后研究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临床报道虽日渐增多,但多侧重于某一侧面的个体认识,疗效标准不统一,难以评价优劣,今后需按照循证依据,设立统一疗效标准,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等严谨合理的临床研究;(2)发挥中医多种疗法的优势,针灸、推拿、按摩、乃至中药外洗、敷贴、耳穴等方法,但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3)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人手,对DNP给予了积极治疗,通过观察症状、化验血糖、血液流变学、检查神经电生理等,比较客观的进行临床总结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使其更加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