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外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30例疗效观察

2008-12-29胡宏鸯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年5期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外敷促进下肢静脉性溃疡愈合的疗效。方法:下肢溃疡伴下肢静脉曲张患者52例,共60处溃疡分为2组,均先行下肢曲张静脉抽剥手术,然后治疗组采用自制中药外敷,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观察第1、2、3、4周时溃疡变化。结果:第1、2、3、4周时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为76.7%、93.3%、96.7%、100%,对照组为46.7%、66.7%、86.7%、93.3%。结论:中药外敷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愈合有效,溃疡好转速度快于传统生理盐水换药。
  关键词:中药;外敷;下肢;静脉性溃疡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5—0015—02
  
  下肢静脉曲张后形成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往往病程较长、恢复较慢。笔者采用手术结合自制中药外敷治疗该病30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5上6月~2007上6月间两院病人共52例,均为下肢溃疡伴下肢静脉曲张。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43~75岁。患者均为单侧肢体溃疡44处,双侧8处,共计60处溃疡。溃决均位于足靴区内踝附近,直径最小的0.5cm,最大的4.5cm,按溃疡大小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下肢溃疡面大小见表1。
  
  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行下肢曲张静脉抽剥手术。术后第3天起,对溃疡进行相应的处理:治疗组用自制中药(生黄芩60g,猪苓、车前子、黄柏各20g,加水1000mL煎制成药剂),用纱布浸药剂后覆盖于溃疡处,1日2次;对照组采用PVP—碘液消毒后,生理盐水纱布覆盖溃疡处,1日2次。2组均取1周、2周、3周、4周时的溃疡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对比。治疗期间均要求患者平卧时抬高患肢,下地行走时穿弹力袜。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愈合:边缘上皮组织迅速由边缘向中心爬行,溃疡完全愈合;显效:溃疡干燥,无明显渗液或少量渗液,肉芽组织新鲜,边缘上皮组织爬行快,溃疡明显缩小(大于50%);无效:溃疡渗出较多,肉芽组织不新鲜,边缘上皮组织爬行慢,溃疡缩小不明显。
  
  3.2治疗结果 1周时治疗组溃疡愈合为3处,显效20处,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溃疡显效14处,总有效率46.7%;2周时治疗组溃疡愈合为10处,显效18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溃疡愈合为5处,显效15处,总有效率为66.7%;3周时治疗组溃疡愈合为15处,显效14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溃疡愈合为12处,显效14处,总有效率86.7%;4周时治疗组溃疡完全愈合为21处,显效为9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溃疡完全愈合为19处,显效为9处,总有效率93.3%。
  
  4、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由于下肢血流缓慢和逆流,造成下肢血流瘀滞,含氧量降低、局部缺氧而发生营养不良,易并发足靴区湿疹、色素沉着和溃疡。部分农村患者由于长期未治疗,导致溃疡较深且面积较大,长期不愈,就诊时往往病情较重,处理起来比较棘手。
  对于此类患者,手术行曲张静脉抽剥是首要的步骤。但是在手术之后,如何才能使溃疡尽早缩小、愈合,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各地术后换药的材料很多,西医传统的有PVP—碘、呋喃西林液、生理盐水等,近年来国内外又有藻酸盐、清创凝胶等的尝试和应用。
  祖国中医学认为溃疡的病机在于本虚标实。本虚就是机体虚亏,气血不足,不能涵养濡润肌肤,标实就是风湿热侵肌肤,温热蕴结,脉络瘀阻。其治疗当标本兼顾,清热祛风燥湿,疏通脉络,活血祛瘀,去腐生肌,祛邪以治标,扶正以治本。国内中药外用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经验也多是从“虚”、“瘀”、“湿”、“热”着手。生黄芩有去腐生肌功效,猪苓健脾化湿,车前子清热燥湿,黄柏燥湿敛肌。笔者选用上述药材的水煎液对渗出性溃疡有较好的燥湿收敛作用,可改善局部微血管通透性,消炎消肿,同时还有去腐生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但是在前两周的观察中,治疗组的溃疡愈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外敷能有效地缩短溃疡愈合的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对于4周以上仍然不愈合的溃疡,笔者认为,如溃疡面小于1cm,可继续换药使其自然愈合;大于1cm者,可考虑点状植皮以加速愈合,因为此时溃疡虽未愈合。但创面往往已较新鲜,植皮存活率高,换药4周以上,溃疡缩小不明显,肉芽不新鲜,渗出仍较多者,考虑手术不彻底,溃疡周围仍有较大的异常交通支存在,此时治疗效果可能较差,即使勉强愈合也有复发可能,必要时应行溃疡周围交通支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