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外合治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38例疗效观察
2008-12-29刘晓静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年5期
关键词:中药内外合治;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5—0008—01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往往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其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保护患者残余肾功能,延缓其进展为尿毒症晚期,尤为重要。笔者应用中药健脾益肾剂配合中药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3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8例患者均为已确诊的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糖尿病符合1997年美国ADA糖尿病诊断标准,肾病符合Mogenson糖尿病肾病分型标准。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42~76岁,平均59.8岁;糖尿病病程10~21年,平均病程16年。
1.2实验室检查 血清肌酐在13~442μmol/L,尿素氮(BUN)大于13mmol/L,发现肾功能异常(CR、BUN指标在前述指标范围)在6个月~3年。
1.3临床表现与体征恶心、厌食和食欲减退,头昏头痛、身痛等表现,全身或双下肢浮肿,血压≥140/90mmHg。
2、治疗方法
2.1中药内服中药健脾益肾剂:黄芪30g,党参15g,山药20g,杜仲10g,枸杞10g,当归10g,桃仁10g,大黄6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每次150mL,1月为1个疗程。随症加减:恶心、纳差加半夏、陈皮、枳实、竹茹;水肿加猪苓、车前子、冬瓜皮;蛋白尿加芡实、金樱子、山药、益智仁、蝉蜕、玉米须;血尿加小蓟、地榆炭、三七、牡丹皮;阴虚甚者加生地黄、牛膝、旱莲草、女贞子;偏阳虚者加熟附子、肉桂、巴戟天;瘀血者加赤芍、水蛭、川芎、红花、泽兰;并发外感者加葛根、连翘、金银花、薄荷、荆芥;湿甚者加蒲公英、土茯苓、苍术、薏苡仁等。
2.2灌肠治疗处方:生大黄20g,生牡蛎30g,六月雪30g,蒲公英30g,丹参20g。方法:将上药浓煎取汁150~250mL,温度宜30~35℃。嘱患者排空大便,选好体位,用一次性输液器插入肛门20~30cm,按常规要求高位灌肠,每晚1次,药液保留时间1h以上,每晚1次,1月为1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显效:血清肌酐、尿素氮恢复或接近正常范围(正常值Cr<113tμmol/L)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者;有效:血清肌酐小于180μmol/L,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者;无效:血清肌酐与尿素氮无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减轻或无明显变化,体征无改变,甚至血清肌酐、尿素氮指标升高者。
3.2治疗结果38例中,显效12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6.8%。
4、讨论
糖尿病肾病(DN)是DM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欧、美、日本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DN已跃升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位原因,占35%左右。DN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肾小球硬化,实验室检查血液多为高凝状态。DN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糖代谢紊乱、肾脏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多种细胞因子以及遗传背景均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瘀血内结,病变责之于肺脾肾。糖尿病肾病的病机较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是因消渴日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而发病。病位主要在脾肾,涉及心肝肺胃。由于正气虚损。运化无力而致瘀血、水湿、浊毒内生而致病情缠绵不愈。故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消耗、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脾肾不足为主;标实见于痰浊、水湿、浊毒内生而致病情缠绵不愈。因此,笔者以益气养阴、健脾益肾、活血化瘀立法,组方健脾益肾汤。方中黄芪补气健脾,利水消肿;焦白术健脾益气;党参、杜仲、山药、枸杞滋阴健脾益肾;当归、桃仁养血活血祛瘀;酒大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泻浊攻积。大黄为治肾衰竭之要药,通腑降浊以治标。中药汤剂配合中药灌肠,使浊毒从大便排泄,荡涤三焦之壅滞,去瘀生新。根据药理研究,以上药物可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肾血流量,加快有毒物质的排泄,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因此,能够改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使病情趋于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