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2008-12-29姚宏娜傅永清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年5期
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在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05~2008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断流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2组,时照组常规术后治疗,治疗组术后预防应用抗凝药物,研究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情况,与PLT、PT的关系,结果:治疗组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门静脉血栓形成5例(25%)。结论:断流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物能有效降低门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断流术;门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57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5—0007—02
收集本院2005~2008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断流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术后治疗,治疗组预防应用抗凝药物,结果显示断流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物能有效降低门静脉血栓形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0例患者均为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均有脾肿大、脾亢、食道静脉曲张和上消化道出血史,术前彩超证实门脉系均无血栓形成。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6~62岁,平均45.3岁;肝功能分级A级5例,B级12例,C级3例(术前纠正为B级)。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21~66岁,平均43.9岁;肝功能A级6例,B级12例,C级2例(术前纠正为B级)。2组病例在病情、病程、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治疗方法手术后常规给予补液、护肝、抗炎和支持治疗,对照组术后不用抗凝药物,治疗组术后24h后开始使用丹红注射液8mL/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g/d,2组病人术后均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血PT变化以及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彩超观察有无血栓形成,如有血栓形成积极给予全身抗凝治疗。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样本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腹腔引流2组患者术后腹腔引流量及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3凝血酶原时间 手术前3天的凝血酶原时间治疗组延长(3.59±1.34)秒,对照组延长(3.41±1.58)秒,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对照组延长(2.89±1.28)秒,治疗组延长(3.96±1.31)秒,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血栓形成治疗组在术后3月内门静脉系均无血栓形成,对照组在术后3周内形成血栓5例,3周后无新增血栓形成病例,血栓形成率2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我国的常见病,断流术是治疗门脉高压症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主要术式之一,其疗效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证实。但断流术后亦存在诸多并发症,其中凝血功能异常(以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为主要症状)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37.14%。目前研究认为门静脉血栓形成与因流动力学及血小板变化、凝血因子改变及术后不合理应用抗凝剂有关。脾切除术后①脾静脉残端由于血流缓慢、脾静脉炎及内膜损伤易发生血栓,较大的栓子容易栓塞在门静脉;②其贮存和破坏血小板的功能消失,且其分泌因子抑制骨髓造血细胞成熟与释放等功能得到消除,因此术后血小板升高,研究显示峰值在术后7~21天,期间易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抗凝药物虽然不能降低血小板数量,但可以降低血小板粘附性,抑制血小板凝聚。本研究表明早期应用抗凝药物可有效降低肝硬化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通过对术后腹腔引流量的监测,显示相同时间内2组腹腔引流量,留管时间无明显差异。早期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未引起患者渗血量增加。祖国医学认为血栓属于瘀血范畴,在预防血栓形成方面主要为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刘昌华等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预防血栓形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并发症少。丹红注射液为本院常用活血药,丹参、红花为主要成分,作用为活血化瘀,疏通脉络。丹参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药理作用广泛,刘力伟研究认为丹参可以增加血流量,降低血液粘滞度,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合成和释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等。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应用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少,有较好的应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