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之语

2008-12-29雷丽颖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8年1期

  桃花原产于中国,中国就是桃花的故乡,而它在中国也有着唯有中国人才明白的独特含义。
  桃花首先代表的是春天,世人形容春景,总是少不了桃花, “桃红柳绿”四字一出,就已经是一片春意盎然。以桃花入诗写景,最动人的莫过于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苙,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最有意味的是中国人总将男女情事,以“桃花”代称,这就使得这本来就在春天盛开的粉色花越发的春意无限。
  查究起来。其实这一独特含义的来历并不复杂,见于《诗经·周南·桃夭》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欢快明朗的诗歌以桃花比喻新娘的美貌,以桃实的丰富预祝早生贵子,以桃叶的茂盛隐喻长青的情意,祝福新娘能在新的家里生活安宜,她的来到,能让这个家庭更加昌荣兴旺。
  看到这快乐的诗歌。很容易就联想到在古老的过去,曾有过那样多阳光灿烂的日子,桃花盛开,美丽的新娘在桃花的映照下满面红霞走向她的新家,身边是载歌载舞不停吟唱祝福的人群,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圆满。
  大约也就是从此以后,桃花就成了爱情与婚姻的代称,直到今天。
  讲到桃花诗与爱情故事,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出自唐朝进士崔护。
  崔护是河北定县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年轻时他赴京应试不第,正逢清明时节,就独自往长安南郊春游解郁。途中他喝了几杯闷酒,在一座花木葱郁的村居前叩门觅水。一个美丽的少女接待了他,并在盛开的桃树下看着他饮尽盂中的水。两人眉目传情却默默不语。直到最后相送分别。第二年的清明,崔护再次外出踏青,想起去年旧事,径自前往相寻,却见门庭如故桃花依旧,大门却紧锁。那个美丽的少女也不知去了哪里。崔护感叹离合际遇。便在左边门扉上题下了一首著名的绝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唐诗纪事》所说,此事就到此为止,一如世间所有人都可能经历过的那样,情深缘浅,只留下长久的惆怅。
  而在另一些传说中,崔护希望能重遇那少女,终于决心自己制造机缘,数日后又再次前往,遇到了那家的父亲,得知少女返家时看到门上的题诗便郁郁成疾。结果当然是终成眷属、皆大欢喜,终究不枉了桃花的名声。
  但另一个有关情缘与桃花的故事却只能是悲剧结局了。那就是著名的《桃花扇》。
  《桃花扇》是孔子后裔孔尚任历十余年之功而写就的一部鸿篇巨制。故事写明末书生侯方域来南京应试,落第后寄寓莫愁湖畔。成为复社一分子,并经画家杨龙友从中牵线。与秦淮名妓李香君定情,两人并以诗扇为信物。奸阉之党阮大铖意欲借为李香君置办嫁妆拉拢侯方域,却被香君严词拒绝。阮大铖衔恨在心,迫使侯方域不得不逃往扬州投奔史可法。阮大铖又逼李香君另嫁权贵,香君以死相拒,血染诗扇,杨龙友以血绘成桃花数枝,遂成桃花扇。李香君之情不可谓不深,只是生于那样的乱世,两人直到南明灭亡后才得以重逢。只是在那时,国已破,家何在?出家修道终于成了这对有情人的最后归宿。
  与乱世离散恰成对比的。是另一篇故事,这故事中也有桃花。但内中的世界却截然相反。这故事就是晋时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说,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捕鱼为生的武陵人偶然缘溪划船,不知不觉迷失了方向,遇到了一大片正在盛开的桃花,他惊异于这鲜艳缤纷的美景,顺着桃林一直走到溪水的源头,就看到了一座山,山上的洞口里仿佛有光亮。渔人沿洞而行,竟发现洞的深处别有天地,土地房屋平整丰饶,老少生活富足愉悦。桃花源中的人请渔人吃饭,并向他打听洞外的世界,也将他们自己的来历告诉了渔人。原来他们的祖先是为了躲避秦时战乱而来到这个地方的,他们在此地生活安逸,也就再没有出去过,对洞外发生的一切王朝更替都不知道,只是安安乐乐地过着淳朴单纯的生活。洞中人还嘱咐渔人,不要让桃花源以外的人知道此地的情况,而渔人后来再带人去寻找,也真的再寻不到这个世外桃源了。
  众所周知,陶渊明所至爱的是菊花,但他却用桃花为自己的理想世界命名。这当然不是信手拈来的。实在是桃花代表着春光明媚,代表着欣欣向荣,令人心怀舒畅。
  桃花源的故事,从此后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对逃避纷乱人世生活的梦想,成为劳苦大众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脱胎自桃花源记的世外仙境故事也纷至沓来。但那个掩映在桃花林中的世界,始终也只不过就像那张无弦的琴,只是一个梦想罢了。
  
  编辑 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