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的故事之扁鹊
2008-12-29雪帆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8年7期
诸子百家究竟有哪些流派?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认为可以归并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后来刘歆认为可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医等“九流十家”。这些流派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比如“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就是苏子张子(即苏秦张仪),“名家”的代表人物则是提出“白马非马”这一千古辩题的公孙龙子,“杂家”的代表人物是吕不韦。“医家”的代表人物扁鹊更是中华医药发展史上首屈一指的传奇人物。
中医,又称“汉医”、“国医”,早在夏商周之前的上古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就是它漫长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大约也是世界医药史上至今仍然不断发展的最古老医学了。中医的理论糅合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它虽然早已肇始,但开始形成系统理论,则是春秋以后的事情,扁鹊就生活在那个年代。
其实真正的“扁鹊”是上古黄帝时代的一位神医,而为世人所熟知的这位“扁鹊”真名叫秦越人,是春秋战国之际齐国渤海莫州(今河北任丘)人,也有人说他住在卢国(山东长清),所以又称“卢医”。
春秋战国时各国国君贵族都喜欢广揽门客,并为门客设立专门的客舍。据《史记》记载,秦越人曾经是管理某客舍的舍长。在这处客舍居住的人里有个叫长桑君的,扁鹊认为他是个奇人,对他非常恭敬。十余年后,长桑君便将自己所有的秘方奇术都传给了秦越人,从此他就开始四处行医。在赵国行医时,他的医术已经炉火纯青,人们便以传说中神医扁鹊的名字尊称他。
扁鹊行医于世,流传下来的治病救人故事非常多,不过有六种人是扁鹊不治的,那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的“六不治”:骄恣无理者不治、轻身重财者不治、衣食不能适者不治、阴阳脏气不定者不治、羸弱不禁药力者不治、信巫不信医者不治。
在扁鹊治病的故事中,最著名莫过于扁鹊见蔡桓公。故事说扁鹊初见桓公,说:“您有病在皮肉之间。”桓公不承认自己有病,等扁鹊走后他就对身边的人说:“医生贪名好利,想治无病的人做自己的成绩。”过了五天,扁鹊又对桓公说:“您的病在血脉中。”桓公仍不承认。又过了五天,扁鹊又说:“您的病已经进入脏腑间了。”桓公很不高兴。再过了五天,扁鹊见到桓公时,一句话都没说就退下了。桓公派人询问原因,他说:“病在皮肉间,汤剂可治;病在血脉间,针砭可治;病在脏腑间,药酒可治;病入骨髓,就是神仙也没有办法了。现在国君已经病入骨髓,所以我不再想为他治病了。”五天后蔡桓公果然发病,扁鹊却已经离开了蔡国,桓公遂不治身亡。
这个故事不但描绘了扁鹊出神入化的医术,更为后人留下了“讳疾忌医”的成语。
据《史记》的记载来看,扁鹊的医术不但神奇,而且涉猎极广,几乎是医家“十项全能”。邯郸人尊重妇女,他就主治妇科;洛阳人敬重长者,他就主治耳目昏花四肢麻痹;咸阳人爱护孩子,他就主治儿科……
扁鹊并不是孤身一人四处行医的,与当时的其他名士大家一样,他也有很多弟子,而且因为医家诊治对象有男有女,所以他也收有女弟子,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弟子们往往也跟随在身边。
传说中扁鹊最为著名的弟子有十人,分别是子阳、子豹、子容、子术、子越、子仪、子游、子明、子同及虢太子。
虢太子身为一国储君,怎么会成为扁鹊的弟子呢?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传说扁鹊行医途经虢国时,正遇到虢国太子新丧。他向一位喜好医术的中庶子打听太子猝死时的情形后,就断言太子还能施救复活。中庶子瞠目结舌之余,立即禀报了国君。虢君闻言大惊,不但立即召见,而且爱子心切地一直奔至宫廷中门迎接扁鹊,哭着请求他救自己儿子的性命。扁鹊便让徒弟子阳、子豹以针砭药熨配合自己施治,不一会儿工夫虢太子就苏醒坐起。再服了二十天汤药之后,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
于是天下轰动,都说扁鹊能起死回生。扁鹊却说这并不是自己能救活死人,而是太子只不过是患了看起来像死人的尸厥之症,自己只是没有误诊而葬送他的性命罢了。大概就是因为这次机缘,扁鹊与虢太子从此结下了师徒情谊吧。
收下虢太子后,扁鹊来到了秦国。当时他的医术已经名闻天下,秦武王也特地请他来为自己治病。便有臣子向武王进谗言说:“君的病在耳目之间,扁鹊会将您治得耳目失聪的。”扁鹊知道后大怒,丢下手中的针石说:“大王既然找来了了懂医术的人,就不应该再找不懂医术的人来坏事。如果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后果将不堪设想。”
扁鹊治好了秦武王的病,他的耿直和高超医术却招来了秦国太医令李醯的忌恨。这个李醯大概就是当初向秦武王进谗言的家伙了,在扁鹊离开秦国的路上,他派人设下陷阱,刺杀了时已九十七岁高龄的扁鹊。
扁鹊死后,葬于陕西临潼马额镇南陈村,更多的人感念他的仁心仁术,也在各地纷纷为他建起了众多庙宇墓冢。至今扁鹊庙存世仍有十余处之多,其中最特别的莫过于山西永济的扁鹊庙,传说那就是虢国太子为扁鹊所建的。传说在虢国为晋国所灭后,虢太子也像扁鹊当年那样,成了一位游历民间的医者。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