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试管来到“戴帽班”
2008-12-29马卫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8年10期
1977年,经过推荐,我升入了大队小学的“戴帽中学”。现在的学生可能大都不太知道“戴帽中学”是怎么一回事。简单解释,就是小学学校增设初中班。在以前的农村,这种“戴帽中学”有很多,主要是为了农民子弟能够就近上学。
那个时候,很多地方的“戴帽中学”都会从正规中学里抽调部分老师支援,不过我们没那么幸运。教我们的老师,统统都是小学老师。这种情况放在现在,肯定是不可能的。不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似乎也不是非常的不可理喻。
教我们班物理和化学的老师叫王洪章,以前在县农机水电局工作,因为得了肺结核,退职回到了农村。现在这病根本不算什么,可那时,这病是不治之症。王老师起初没有当老师,在我们大队的二队当社员,整天就是“农业学大寨”,战天斗地,要改变我们那儿的落后面貌。r6jENMUe/ELD26uZHQ1lVmYbuPq95A6WOeEwKj+epS8=可事与愿违,越改造地里收的粮食越少,有着“川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居然饿肚子。就在这时,大队小学需要一名老师,仅读了高中一年的王洪章,在那时的农村已是大知识分子了,理所当然被推荐来教我们。
王老师能教初中的理化?说实话,连他自己也不相信。但人有时是逼出来的,真想不到他不但教了,而且还教得很不错。我算是他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有一次全公社的初中进行化学统考,共有五个班的学生,我居然考了个化学第二名。那个第一名是降级生,他已学了一遍的。王老师高兴得不得了,结果就是让我做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化学实验。
大队的“戴帽初中”当然没有实验室,也没有实验器材和设备。这次,王老师从公社中学要了一点,准备在班上做一次氢氧分离的化学实验。这是初中化学中最简单的,但我们也从来没有做过。王老师在班上作了讲解后,就叫我上讲台去做这个实验,就是在试管中加热二氧化锰。还叫我推荐一名助手,我当然推荐了我的铁哥们杨明均。我虽然平时胆子大,学校的大会十有八九是我当报幕。但做化学实验,毕竟是第一次。结果越慌越出事,把一支试管给打烂了……
下来后,我怕得不得了。实验没做成功都是次要的,让我紧张的是,如果让我赔那只试管,那可如何是好?要知道,我们家穷得连每学期二元五角的学费,都得让我自己去挣,还有什么钱去赔呢?
还好,王老师后来并没有批评我,还对我说,没事,再到公社中学拿些实验品,以后继续做。不过,以后再没有做过实验了。公社中学对我们大队的“戴帽班”说,上面没有这笔经费。王老师的话成了空头支票。
但我还是很争气的,初中在大队读了一年半,在公社读了半年,就这样,毕业时我的成绩仍然高出全县的重点高中线四十多分,语文还是全县第二的高分,理化的成绩也在前五十名内,就是数学差了点。
记得王老师给我送来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时,他居然流了泪。他说,要是给我们更多的实验,我们班的理化成绩一定还会上个台阶,涨个几分没问题。我相信会是那样的,但小学的“戴帽初中”,上面连一根试管钱都不给,这能怪谁呢?
一根试管,我记住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初中化学实验,更记住了那个年代老师们的心血和关爱。很多年后的今天,我对化学仍然有种神往。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