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同性朋友,不是同性恋

2008-12-29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8年10期

  涛,某中学高二男生,最近与朋友的交往问题困扰着他,最终他选择来心理咨询室求助。
  
  荥对话录
  
  涛:老师,如果你的朋友对你太好了,无微不至地关心你,你会欣然接受吗?你会觉得自然吗?
  梁:哦,看来你今天来咨询的话题与人际交往有关,我很希望能帮助你,但首先我希望你可以用“我”来表达自己目前的状态,而不是用“你”,可以吗?
  涛:好的。我发现我的最要好的朋友对我好得过分了。我昨天有点不舒服,不想吃晚饭,他就跑好远的路去给我买粥,自己被雨淋湿了也不顾。
  梁:身边有一个这么关心你的朋友,应该是件很幸福的事。
  涛(摇头):可是如果这个朋友与你同性别,你会幸福吗?
  梁:哦,看来真正让你困惑是来自同性朋友的无微不至的关心。朋友间的相互关心是维持友谊的重要条件。你为何会感觉到很不安呢?
  涛:我感觉我们的友谊超出了正常朋友交往的范围。上周他去我家玩,我家里没有客卧,我们就躺在我的床上看书,后来困了,我们就熄灯睡觉。他竟然伸出手来捏了一下我的脸。我觉得怪怪的。后来我找他说我们之间是不是有些“断臂”的感觉,可他说不要想那么多,顺其自然吧。
  梁:你似乎因此有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你今天来的目的是不是想有所改变呢?
  涛:怎么说呢,我觉得还是需要有些改变才好,因为我听说这样下去会对自己将来有影响,但我内心又希望我们还是好朋友。我班也有另外两个同性同学关系也很密切,他们觉得没什么。
  梁:你现在处在矛盾中。
  涛:是的,我怕疏远了他让他难过,我害怕看到他失望的眼神。但同学们的议论又让我觉得应该要和他分开。
  梁:我记得你刚才说你们班也有一对同性同学,关系很好,你是怎么看待他们的交往的呢?
  涛(沉默了片刻):我觉得还是不太好的,因为他们走得太近,很多同学自然而然就与他们疏远了,而且也会有些不利于他们的舆论,我觉得他们也不会很开心吧。
  梁:如果你是他们的朋友,你会跟他们说点什么呢?
  涛:啊,让我来说啊?我还是会劝他们不要走得太近吧。也许和班上其他人多一些交往,慢慢地就能接受其他人了……
  ……
  
  荥咨询印象
  
  这是涛在咨询过程中的一段谈话记录。感觉他是一个比较开朗的、敏感的、情感细腻的男生。涛的困惑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遇到的,即性别认同问题。与很多孩子一样,涛面临的是感受到了同性朋友的吸引力,开始怀疑甚至担心自己是同性恋。这是一个性别混淆阶段,那么打破他对这同性别认识合理化的倾向是很重要的。我让他分析班上另外一对同性朋友的交往就能看出,他并没有合理化接纳这种交往形式。之后他自己提出,最好能合理把握好这种交往分寸,不要过于固定于某一个狭小的交往圈子,学会拒绝一些过分亲密的接触行为。
  
  荥咨询建议
  
  从涛的两次咨询经历来看,他很在意自己的人际交往。这次他咨询的问题主要是怀疑自己是“同性恋”,在排除了他的一些顾虑后,首先我建议涛打破消极暗示,因为他和班上其他异性同学相处也很和谐,而且朋友也很多,这种“同性恋”的感觉很多是自己的强化结果。其次,建议他多参与集体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培养自己宽广的胸怀,也就不会为生活琐事而烦恼了。
  
  荥咨询后记
  
  1. 青少年的性别认识并没有完全稳定,很多时候他们都还处在对自己、对他人的不断认识过程中,正确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对孩子的性别教育起着关键作用。让孩子从小悦纳自己的性别,行为符合自己的性别特征,这是奠定孩子终身幸福的基础。
  2. 青少年中对某些异常心理现象“贴标签”的现象很常见,在查阅了一些异常心理学知识后,将自己的某些行为对号入座,武断下结论,认为自己有异常心理,从而恐慌、疑虑,给自己增添心理压力,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但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在心理老师或医生的帮助下,正确认识自己,排除顾虑。
  3. 青少年中“同伴模仿”的影响很大,即自己的同伴中有了某些新奇的、另类的行为心理后,不论对错,都有尝试模仿心理,认为别人在经历的,我也可以去试试,而这种尝试经常是盲目的、冲动的。就如涛,他见到另外那两个同学关系密切,无形中自己也进入了“模仿”中。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