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接受高油价,要么消亡
2008-12-29赵水忠
中国新时代 2008年7期

1999年,石油价格还徘徊在每桶16美元左右。2008年,油价却突破了100美元,仅6月6日一天,纽约、伦敦两地市场油价每桶涨幅就超过10美元,纽约油价一度达到创纪录的139.12美元,创下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交易设立以来的最高交易价、最高收盘价和单日上涨幅度三项纪录。
如此高的油价,让世界第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感到不安。据业内人士透露,从7月份开始,沙特阿拉伯将把每天的石油产量再增加大约50万桶,达到每天1000万桶。如果这个产量能够持续下去,那将是沙特阿拉伯有史以来最高的产油水平。沙特阿拉伯目前每天的石油产量为945万桶。很明显,高油价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影响,让这个正在收获着创纪录利润的产油大国也开始担心:持续上涨的价格将最终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导致石油需求剧减;同时,石油价格的高涨,使包括风能、太阳能等在内的其他再生能源的开发显得更加有利可图,这将从根本上损害基于石油的经济体系的长期繁荣,从而给沙特阿拉伯这样的石油大国带来严重的影响。
如果说高油价甚至让供给方都坐卧不安的话,那么需求方面的反应就更为激烈。从欧洲到亚洲,抗议石油价格高涨的示威、罢工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但世界石油价格高涨的趋势短期内似乎很难缓解。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师阿尔琼·穆尔蒂(Arjun Murti)甚至预言,未来两年中,原油价格可能飙升至每桶200美元。穆尔蒂3年前曾准确预测到油价将出现“超级涨升”,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所以他的预测在世界石油市场上颇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穆尔蒂表示,鉴于供应增长不足已十分明显,很可能再次爆发世界能源危机。
虽然投资银行的仓位永远是决定其立场的首要因素,也有人评论阿尔琼·穆尔蒂的预测是“自私自利”,但是,如果预测未来两年中,石油价格会回落到每桶16美元,似乎也不是非常具有说服力。就如有人说,未来两年北京的房价将会回落到每平方米3000元人民币,估计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即使是奥运之后。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各种各样的分析,但从总体上看,如果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将持续较长时间的高油价时代,应当是一个不会有很大偏差的判断。
实际上,高油价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可怕,石油危机从短期内来看,确实会对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但从长期来看,也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严重的冲击中,发达国家的经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方法总比问题多,在石油面前,最终获胜的仍然会是人类的聪明才智。
1973年,美国石油由每桶3.56美元暴涨至10美元,旋又升至15美元,通货膨胀率由3%急升至12%,GDP增长从8%的高峰迅速转入衰退,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在当时,这确实是影响剧深的事件,但回头来看,并没有对美国经济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
受伊朗革命的影响,1979年,世界石油价格从每桶15美元最高涨至1981年2月的39美元,受此影响,世界经济两度陷入衰退,这就是第二次石油危机。当时,正是日本经济飞速腾飞的时期,受此打击并不小。但从长期来看,这次能源危机也并没有从根本上阻挡日本经济迅速在世界崛起的步伐。
以日本钢铁业为例,新日铁于1975年成立了萧条对策促进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共识是:“以为这一次(石油危机)跟以往的模式一样,只是暂时的经济低谷,也许就判断错了。现在不如把目前的状态当作一种常态来采取对策”。为此,各炼铁厂纷纷停用向高炉吹入柴油的传统工艺,努力推进全面无油化,促进从节能向脱油换煤方向发展,其中就包括连铸及连续退火设备。所以,1979年的石油危机,对于日本钢铁业的影响就轻微得多。经过持续努力,日本钢铁行业建立了一套即可以经得住经济萧条,又可以经得住石油价格暴涨考验的体制,并且建立了世界领先的节能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所以,对那些愿意而且成功面对高油价的企业而言,高油价只是企业经营中的一个函数而已,并不具备决定性的意义;而对于那些沉迷于低成本泥潭不能自拔的企业,高油价确实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我们的企业或许都要在如下两个项目中选择:要么高油价,要么消亡。但从总体和长远来看,我认为,中国经济有自己的活力超越这个越来越高的油价。
赵水忠 资深财经评论家、财经作家。十二年高端财经媒体从业经验,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商业和管理变革的战略、方法和方向,出版过三本专著